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观众也是安全“第一响应者”
观众理应从“被动者”变为“响应者”,尽快成为应急管理的主体,而不仅仅是等待救援的客体
世界田径锦标赛正在北京举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运动员,众多赛事服务人员以及观众云集一城,既是国际体育文化的一大盛事,也是公共安全管理的一次考验。
在现代社会,大型公共活动在组织和筹办过程中,常面临参与人数众多、身份各异,管理千头万绪、突发情况多等不确定性因素。有效排除潜在危险,提升风险管控能力,除了完善管理程序,也需要善用“第一响应者”的作用。
“第一响应者”的概念起源于急救医疗服务,以减少交通事故伤害、完善医疗救护系统为目标。美国“9·11”事件后,“第一响应者”扩展至应急管理领域,其含义扩大为首先到达灾难现场进行应急处置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第一响应者”主要是指公安、武警、治安志愿者、巡防、保安等群体。赛事安保、反恐防恐、交通疏导、社会防控以及应急处置,都属于他们的工作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活动的观众,过去总会把自己排除在“第一响应者”之外。其实,在大部分赛事、活动中,观众是占比最大的人群。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赛事、活动的安全管理水平。观众理应从“被动者”变为“响应者”,尽快成为应急管理的主体,而不仅仅是等待救援的客体。
以人群踩踏事故为例,首先要让观众明确并且形成意识,赛事现场哪些地方容易拥挤。一般而言,观赛场所的出入口、疏散通道、楼梯口、上下层看台处等往往是事故多发地带。处于这些部位时应提高警惕,如果遇到移动迅速的人群,当尽量避开,降低被冲撞后倒地的危险。万一发生了拥挤踩踏,千万不要慌乱,说服自己,把情绪稳定下来,并注意观察现场情况和周围环境,依据应急标志、安全通道等指示,沿着墙壁或坚实的栏杆快速逃生,并在第一时间打电话报警或向现场安保力量求救。
由于现场观众的行为能力有强有弱,自护自救意识参差不齐,事故来临时,除了自保之外,也应当尽量帮扶身边人,团结互助,以求共渡难关。尤其要牢记,发现前方有人突然摔倒,旁边的人一定要大声呼喊,尽快让后面的人群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事,否则继续向前拥挤,极易发生踩踏。从沙特阿拉伯麦加投石驱邪桥12年内三次大规模踩踏,到去年末上海外滩的拥挤踩踏,惨痛教训无不说明,更多人理性自救,是发生意外时最有效的应对。
从外围保障看,为确保大型赛事的顺利进行,政府部门、公安机关会采取车辆限行、交通管制等管理措施。能否取得实效,也与市民的理解、支持与积极配合有极大关系。具体到赛事举办过程,观众需留心相关单位发布的赛前提示,明确赛场禁限带物品,不做违规行为。即便不幸遇到突发事故,也要注意冷静收听现场广播,听从现场安保人员指挥,配合其工作,尽快就近、有序撤离。不凑热闹、不盲从移动,争取将事故的人员伤亡降到最低。
大型公共活动的举办,虽然会提高公共安全管理难度,但是群众往往需要这样的活动来克服“陌生人社会”的隔离感,找到共同体感觉;也需要这样的活动来克服“沙粒社会”的分散性,提高自组织能力。希望所有人都能够自觉树立“第一响应者”意识,摁住风险,让它无处发威。
(作者为中国公安大学治安学院安全管理教研室副主任)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公共活动安全问题 观众是安全“第一响应者”


奥地利国家美术馆举行免费开放日活动
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开始海试
彩石镶嵌《韩熙载夜宴图》亮相深圳文博会
哈里王子大婚将至 白金汉宫晒出两人“结婚证”
蒙华铁路湖北段架梁施工正酣
四川叙永现“日晕”景观
美国加州举行关爱儿童慈善义演
徒步穿越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