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东芝财务丑闻带来投资机会
连续7年造假、至少涉及4大业务部门、3任社长参与其中,虚报利润1562亿日元(约合12.7亿美元),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东芝(Toshiba)财务丑闻是继2011年奥林巴斯隐瞒17亿美元损失以来,日本企业界最大的一桩财务造假丑闻。本报于8月3日在D7版予以过深度报道。
近日,东芝公布董事会新体制,将在9月下旬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后正式启动。
董事会改革
东芝因不当会计问题,人事组织改变。东芝在8月18日公布会长兼社长(董事长兼总经理)室町正志今后专任社长职务,会长一职空缺。
室町正志在东京举行的记者会说:“我们认知,东芝正处于创业140年来最大危机。要改善内部管理、企业风气,努力防止不当会计(粉饰账面)的情况再度发生。”
为了挽回信誉,东芝决定增加社外董事的名额。原本社内董事12人、社外董事4人,但新的董事会体制是社内董事4人、社外董事增至7人。为加强经营监督功能,具有社长提名权者,只由社外董事组成,由上级主管进行社长的无记名信任投票。
新的社外董事除了有三菱化学控股公司会长(董事长)小林喜光、朝日集团控股公司顾问池田弘一、资生堂顾问前田新造等3名经营者外,还有两名会计师、1名律师。东京理科大学教授伊丹敬之留任。新的董事会名单还得等9月股东大会的批准,才能正式上任。
《华尔街日报》指出,东芝公司高层只有4人出任董事,等于在制度上有7人为外部董事,外部董事在社长提名、审计、薪酬事务上有压倒性的决策权,这在日本企业中是极为少见的现象。日本企业典型的结构是由公司高层牢牢抓住主导权,像东芝之前的董事会,16人中有12人是公司高层主管。
陷入最大危机
由于东芝管理层设下不切实际的盈利目标,让各部门高层承受庞大的压力,再加上2011年“3·11”大地震重击东芝的核能业务,导致电力、半导体等部门扛不住压力,纷纷虚报账目,丑闻最终在今年爆发,令东芝百年招牌毁于一旦,7月份时股价更因此重挫28%。
路透社近日发布文章,详细披露了东芝公司财务丑闻的前因后果,并引用了大量调查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文章显示,东芝公司高层制定的目标不切实际,迫使公司个人电脑(PC)等部门利用“填塞分销渠道”的方式虚报利润。这一情况与东芝前社长西田厚聪的铁腕管理不无关系。
路透社采访了十余名曾经与西田厚聪共事过的人,通过这些对话,以及对以往采访和财报的分析,描绘出了一个拥有超凡魅力且争强好胜的领导者形象,他希望在东芝身上打下自己的烙印,最终成为日本商业游说团体“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会长。
据投资者称,西田厚聪在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期间,向东芝的PC部门施加了巨大压力,以减少亏损。作为响应,PC部门因此采用了“填塞分销渠道”的方法,好在季度末暂时获得收入。
但因粉饰账面问题,东芝开始面临创业近140年来最大的危机。
8月18日,东芝公司公布了2014财年业绩预期。受虚报利润问题影响,预计2014财年(截至2015年3月)将由盈转亏,财务情况不容乐观。
东芝在计算上财年财报的同时,还在对过去的财报进行修正。其中,2011财年(截至2012年3月)的最终损益从盈利700亿日元修正为亏损。
从盈利修正为亏损的财报将对投资者产生很大影响,这将成为日本金融厅决定罚款金额时的重要判断依据。
东芝上财年财报原为预期盈利1200亿日元,已于5月撤销。由于盈利性下滑的半导体、白色家电和美国核电业务共计提超过1000亿日元的损失,因此2014财年最终将陷入亏损。
近7年的会计违规将使东芝历史财报的利润修正累计高达1562亿日元。同时,为体现盈利性下降,减损处理和税金费用出现增长,相比会计违规的影响金额,利润将进一步减少。
不过,在东芝进行董事会改革之后,部分投资人肯定东芝的改革决心,反映在8月19日东芝的股价上,由8月18日的365.7日元飙升到8月19日的395.1日元,涨幅高达8%。不过也有投资者,如投顾公司Bayview Asset Management的执行官Yasuo Sakuma质疑,外部董事是否真的能起到有效监督作用。他认为,这些董事只不过是被请来当门面,实际上做的事跟之前的董事一样,不会影响公司未来走向,要真正赢回投资人的信任,东芝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日经中文网认为,财务违规问题以亏损的东芝业务部门为中心出现扩大,业务结构的根本性调整将难以避免。人事调整、业务整合、企业文化改革等,东芝的企业重建之路面临着严峻的课题。
拷问公司治理
东芝财务造假事件也不是头一遭,全世界大企业做假账玩弄投资人已是司空见惯,但每隔几年就有日本企业老板鞠躬道歉倒是全球少见。
比如2011年,奥林巴斯利用欺诈性收购隐藏17亿美元损失长达13年,前董事长菊川刚以及两位前任执行官在2012年9月因隐瞒损失而被判有罪,奥林巴斯被罚560万美元,当时的顾问也被判刑4年。这让人们不禁开始思考日本的公司治理问题。
日经中文网报道称,伊藤忠商事前会长丹羽宇一郎表示:“感觉日本的公司治理只是建立了制度,没有注入灵魂。”
例如,在全部引进委员会制的大型电子企业中,业绩增长乏力的企业非常突出,而未引进委员会制的汽车巨头则迅猛发展。东芝在上市企业中,最早成为设置委员会的企业,曾是公司治理方面的日本“优等生”,但也难免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
报道称,完善制度和组织只不过是必要条件。作为监督功能,企业是否真正融入了“危机感”和“可怕的存在”正受到考验。管理层的表态和责任非常重大。熟悉企业丑闻的日本大分县立艺术文化短期大学的植村修一教授表示:“管理层应该是向员工阐述企业理想状态的存在。公司治理有了这种方向,才能发挥作用。”
为避免股东遭企业牺牲权益,日本6月起实施新的公司治理法,建议上市公司设两席以上独立董事。这对日本企业来说,可谓一大转变。过去,日企董事普遍由公司男主管兼任。任命社外董事并非强制性规定,但未遵守规定的公司必须提出书面解释。
日商人事改组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振兴经济计划的核心之一。以往,股东利益常遭到忽略,这项规定引起外资注意,促使日股强劲上扬。而今年也被日本称为“公司治理元年”。
但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认为,今年6月颁布的公司治理法规暴露了日本在赋予董事会权力方面的含糊不清,以及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等传统人士的质疑。
法规中有一条向管理者保证,“不会过分强调避免或控制风险,或者防范公司丑闻”。同时,只要求公司任命“至少两名”独立董事。日本需要采取更强硬的做法,对抗奥林巴斯和东芝这类丑闻。
然而,前进的方向还不清楚。在奥林巴斯和东芝,高管将内部忠诚置于对股东尽责之上。他们说谎,不讲实话,这两个丑闻都是由具有更广管理责任观的揭发者曝出的,日本政府和监管机构支持这种责任观。
《金融时报》指出,东芝的财务丑闻带来投资机会。
报道称,投资者可以选择做空接下来将遭受丑闻打击的公司,还是购买那些被迫改变监管方式的公司的股票,或者依次采取这两种策略。日本是一个不完美的市场,它在清理企业行为方面缓慢、崎岖但不可阻挡的进程提供了投资目标。
在日本市场,违规行为长期被掩盖,高管则艰难维持这种欺骗。这种现象既布满了陷阱,也带来了投资机遇。奥林巴斯当前市值是2011年丑闻曝光不久之前的两倍,是最低点时的10倍。东芝的管理层大清理将为公司复兴带来类似的可能。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东芝 改革 财务丑闻 奥林巴斯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