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高铁车厢商业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原标题:评论:高铁车厢商业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近日,南京市民罗先生向媒体投诉,说自己在乘坐高铁时,在餐车上遭遇“强制消费”——如果坐在餐车里,就必须要买一杯价值88元的茶水。乘务员屡次推销,最后罗先生烦不胜烦便买了一杯。列车员表示,这节车厢共有10个餐桌,其中4个被改成了“茶座”,只有喝茶的乘客才能在这里坐。(8月31日《扬子晚报》)
关于此事,所谓“强制消费”一说,似乎并不精确。因为众所周知,高铁餐车乃是经营场所,“要求乘客先消费,再使用相关设施”,符合起码的钱货交易逻辑。
然而,高铁的复杂性在于,其固然有公益性的一面,又面临着更为迫切的经营压力。明乎此,公众其实应该可以理解,高铁千方百计创收的努力。可是很可惜,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尝试,高铁运营方仍未找到“车厢商业”的有效模式。多数时候,他们只是通过超高的定价、超低的成本,来赚取有限的超额收益。此一生意路数,本质上乃是以透支自身声誉为代价,依赖“价值不对等”的交易攫取短利——天价盒饭、茶座消费等,皆属于此类。
高铁上的“车厢商业”,或许还处于摸索和试错的阶段,由此不断引发民意反弹,着实不足为奇。且时至今日,仍未有一套兜底性的规则体系,来对高铁上的车厢商业加以规束。比如说,铁路方面并没法规条文,对餐车售卖食品予以规范……诸如此类,缺乏标准化的整合,高铁车厢商业可谓疑问多多。
餐车是否可以改造成茶座?茶座又是否可以收取高价?为此求解,首先要厘清一个根本的前提。那就是,“车厢商业”不同于一般商业形态。其并不能简单地以“利益最大化”为终极追求,而只能在满足乘客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富余资源”谋求合理的收益。以此比照,我们大致可以断定,某些高铁列车上过度的、极端化的商业开发,显然是有待商榷的。
可以预见,缺乏顾客认同、不断引发摩擦的生意模式,注定不会成功。高铁上的车厢商业,亟待摆脱“质差价高”、“强迫消费”的野蛮形态,从而寻找新的生存方法。我们期待着,经由精致化的设计、运作,独特的列车风情,能够转化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倘若足够用心和聪明,火车便当、列车咖啡等等,原本都可以被塑造成柔软的情怀寄托;可现实中经营者急功近利、简单粗暴的做派,却将之变成引燃矛盾的焦点。这一切,怎不让人唏嘘不已?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高铁 强制消费 88元茶水 餐车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