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顾明远:让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2015年09月23日 08:46 | 作者:顾明远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顾明远

顾明远

 

  我提倡的“活动教育”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有稍许不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指儿童的学习对象、内容和方法,即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我提倡的“活动教育”是指儿童成长的过程,主张儿童成长在活动中。这里的活动既指学校课堂上的活动,也指在家庭中的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总之,是指儿童参与的一切活动。儿童(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是指儿童是依靠自己的活动成长的,外在的一切教育影响都是儿童成长的条件,而成长的决定因素是儿童自己的活动、自己的体验。

 

  活动教育的宗旨是什么

 

  “活动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成长。“活动教育”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智慧、能力和技巧,体悟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

 

  “活动教育”中的活动,包括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和社会上的各种活动。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所谓参与,就是让学生积极思维,融入教学过程。现在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探究式学习,布鲁纳提倡发现法,都是让学生积极思维、参与教学过程。许多有经验的教师提倡“讲讲、读读、议议”、“先学后教”、“尝试教学”等,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但不要误解,学生活动并非指学生的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些课堂搞得很热闹,学生讨论得热烈,甚至又唱又跳,但据我观察,总有少数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似乎是旁观者,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

 

  也不要误解,讲解课就没有学生的活动。如果老师的精辟讲解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就是一堂好课。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学生只有在积极思维活动中才能获取知识和能力,才能把知识内化为智慧。为什么现在大家反对“教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就是因为大家怀疑,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是否真正“静静地”听,能否跟随着老师的讲而积极思维?而且老师讲的都是结论性的意见,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缺乏学生思考的过程。为什么大家批判应试教育?就是因为应试教育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机械地做题,学生似乎也是在活动,但缺乏积极的思维活动,因而阻碍着学生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自由成长。

 

  国外的学校很少布置机械性练习的作业,往往是让学生自己去找问题、查资料,完成一个需要通过思维活动的作业。一位美国华裔学生写了一本《我在美国上中学》的书,书中介绍高一历史课的作业:这一学期讲1845~1945年的世界史,布置的作业是历史文化组合,包含十个内容:历史事件表、历史人物专访、对历史人物的讣告、对历史人物的颂文、历史电影评论、一本书的书评、史评、一幅历史画的画评、假如历史可以假设、献辞。作业的封面设计有两个要求:一是采用对美国历史的艺术表达形式,二是镶嵌历史名人的名言。这个作业两个月时间完成。那位华裔学生说他选择的历史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战场,访问的历史人物是陈纳德,给宋庆龄写颂文和讣告。我觉得,这就是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的生动案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自己梳理了1845年至1945年这一百年世界发展的历史事实,而且学会了查阅资料、评论作品、撰写文章,可以说学习了史学研究的方法。

 

  道德教育尤其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品质,体验人生。道德教育的知、信、情、意、行,关键是行。道德知识是需要的,但知道了还要形成信念。如果老师讲的大道理与实际生活不一致,就会破坏学生的信念,效果适得其反。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把道德信念化为行动,也就是要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学生只有在行动中,也即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才能形成信念,情感和意志更是要在行动中养成。我们反对道德教育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就是因为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脱离实际,形成不了道德信念和实际行动。我国南宋理学家朱熹主张“慎独”,就是在没有人监督时也能践行自己的道德信念,不是为了害怕惩罚,也不是为了获得奖赏,而是自觉地遵守道德规则,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这在活动中才能养成。

 

  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是教育改革方向

 

  教育中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培养兴趣、发挥特长、把选择权交给学生,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成长。学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活动的环境,组织学生积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自己的责任,培养起责任感;在活动中学会与同伴沟通与合作,养成各种社会品质。事实证明,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当然,学生的活动不是学生自发的,需要有教师来引导、指导和帮助。学校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日本小学和初中设有“特别活动”课程。日本《学习指导纲要》中规定:特别活动的教育目的是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智、德、体和谐发展的教育,发展个性特点,并培养作为集体一员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协作精神。各年级占每学年35学时—70学时,内容包括班级活动、文体活动、参观远足等。我参观过神户吉住小学,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到附近远足,春秋两次,在野外住一天,学生自己搭帐篷、自己做饭;三、四年级到外地奈良远足,住两天,自己集合,没有家长送行;五、六年级叫做“修学旅行”,最远到北海道,要住三天,在那里参观访问,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

 

  这两年,一本美国教育著作《第56号教室奇迹》在我国走红。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五年级的老师。小学所在小区的居民多出于非洲移民,其中九成学生家庭贫困,社区环境恶劣。但雷夫班里学生的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验(AST)前5%。他创造的阅读、数学、艺术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所以他被授予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M.B.E勋章、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我认为,他的最重要的经验无非是两条:一是信任学生,学生也信任他,认为在他身边有安全感;二是组织学生活动,学生一进他的教室,他首先组织学生排演莎士比亚戏剧,每名学生扮演一个角色。学生都有表演的欲望,总想把角色演好,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等。在他的教育下,第56号教室的学生都获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功。可见活动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中也要让孩子活动,要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由习惯而转化为观念、信念。什么叫习惯?《教育大辞典》中按照心理学的解释,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若受到破坏,会产生不愉快感”。习惯不容易改变,好的习惯不容易改变,坏的习惯也不容易改变。因此要从小在活动中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例如,养成了节俭的习惯,长大了他见到浪费现象,就会感到不愉快。孩子长大一些,要引导孩子参与家庭的管理,如生活的安排、家庭的布置、家庭每月的收支等,让他们逐渐体悟到父母工作的艰辛,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责任,学习“当家”的本领。为什么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因为穷苦人家较早地让孩子参加家务活动。现在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书本知识,不让孩子参加家务活动,其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学校是学龄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但不能把学生关在校园内、课堂中,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并在活动中体验人生,学会与人交往、沟通与合作。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讲到的,要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总之,学校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在复杂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这就是我主张的“活动教育”。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文章摘编自《教育改革进行时》)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顾明远 活动教育 学生活动 学生成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