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剑指“不作为”,问责只是第一步
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的发言振聋发聩,针对前期调研发现的资金沉淀、土地闲置等官员“不作为”的问题,提出了务必要强化问责的要求:“不作为的干部,该问责的要问责,该‘挪位子’的要‘挪位子’!”。
十八大以后,尤其是“八项规定”颁布以来,上至“老虎”下到“苍蝇”,众多腐败分子在一轮纠正“四风”、反腐攻坚的浪潮中应声倒下,这无疑起到了两个效果:一是得民心,让群众看到我们党敢于自我纠错、清查党内腐败问题的决心;二是慑官心,让心存侥幸的但暂未落网的部分腐败分子及时收手,震慑并教育整个干部系统。
可是,一些官员打着如意算盘、出于自保心理,认为既然风口浪尖上风声如此的紧,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从而产生了不作为、甘当“太平官”的思想。这样的现象如果任由其蔓延下去,党和国家的政策自然就得不到及时执行,经济下行的压力将会加大,民众的不满情绪将会得到激化,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怎么办?总理给开了根本性的药方,一言以蔽之,就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古人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干部的本职就是要干事,一些干部身处要位,被委以重任,然而却占着位子不做事,这显然是于理不符、于情不容的,往大了讲,这是目无党纪党规、不担当、不负责的庸政行为。这次克强总理发言就是要告诉这批“身不正、令不从”的官员,如果再不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没办法做到体恤民情、换位思考的话,那就只能调整岗位让你“换位子”思考了。
另一方面,“不作为”是我国当前深化改革、深度反腐背景下的副产品,究其根本是触动了部分人的既有利益,让他们产生了消极抵制国家政策的懈怠思想,因此,强化问责只是治理“不作为”问题的第一步,“腾笼换鸟”固然会在一时起到警示作用,但长期来看的话还是需要继续坚持加强防腐倡廉建设,走完走好“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倡廉“三部曲”,从制度安排上既压缩腐败寻租行为的空间,又能建立起合理科学的干部队伍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薪酬管理体制,如此,官员“不作为”的行为便有望从根本上得到根治。
剑指不作为,问责只是第一步,但作为体现我们党从严治党决心的有力措施,却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根治不作为,任重而道远。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官员干部 不作为 问责 八项规定 从严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