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电商:助推“互联网+”精准扶贫

2015年10月20日 11:23 | 作者:舒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0月16日是第2个“中国扶贫日”,也是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当天,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在当天下午的多个分论坛中,与会各方围绕多个层面,对我国扶贫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与交流。

  “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记得3年前我第一次坐着班车前往鸡峰镇的情形,摇摇晃晃的班车一路盘山而上,山连着山、沟连着沟,怎么样去当大学生村官,我当时心里着实没有底,是电子商务和电商扶贫,给了我一片新的天地。”10月16日下午,来自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大学生村官张璇向公众讲述了电商扶贫给他所在村落带来的巨大变化。

  当天,国务院扶贫办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在京联合主办了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电商扶贫论坛。据了解,我国政府到2020年的减贫目标是使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此我国推出了多种形式和层面的扶贫举措。在2015年初,国务院扶贫办将电商扶贫工程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

  改变“富饶却贫困”的现状

  张璇任职的长沟村、草滩村是离县城几十公里的偏远村子,村上信息闭塞,发展滞后。在入村了解情况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群众并不富裕,但家家户户的核桃、大桶大桶的土蜂蜜、土鸡蛋都在家里搁着,有的甚至都发霉了,为什么不拿去卖掉?”当地村主任告诉张璇:“村里虽然土特产多,但要是拿到县城去卖,光路费就得花费几十元,拿到镇上的集市上卖,家家户户都有,也卖不上好价钱,所以就那样放着。”

  一面是丰富的土特产,一面却是贫困的生活。这种“富饶的贫困”引起了张璇的思考:这么多的好宝贝,如果把它都卖了,不就能帮助群众增收了吗?

  但是卖给谁、如何卖又成了摆在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就在此时,方兴未艾的电子商务给予了张璇新的思路。他在淘宝上开网店,上架了村里的土蜂蜜、土鸡、土鸡蛋、核桃果等天然有机食品。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当地县里的政务微博及干部群众的个人微博、微信抱团宣传,并得到了相关电商领域的帮助,产品开始销往全国各地。

  “截至目前,我的网店总销售额226万余元。”张璇说。如今,长沟村和草滩村已经大变样。在被甘肃省列为电商扶贫试点村后,已经帮助贫困户开办网店5家,电子商务带动146人实现了创业就业,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收入也实现了大幅度提高。

  “电子商务确实为精准扶贫增添了新的措施和办法,改变了当地‘富饶却贫困’的现状。”张璇说:“电子商务不光把小山村的农产品销售到了全国各地,还给村民打开了一扇了解外边世界的窗户。”

  市场发力助推电商扶贫

  像张璇这样通过电商扶贫的人还有很多。

  “草根创业是农村电商发展的新动力,电商扶贫需要大象,也需要蚂蚁。”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井然哲说。在这个进程中,以苏宁、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中国电商企业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拓展农村市场,进而带动创业创新,助推“互联网+”发力精准扶贫。

  “至2015年上半年,832个国家贫困县在阿里零售平台上共有用户1972.65万人,卖家29.27万人,这些人无疑会成为未来更多扶贫实践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成为扶贫创新的源泉。”阿里巴巴副总裁方建生说。

  而苏宁则在探索另一种新的电商扶贫模式。

  “苏宁一直在探索电商扶贫的新模式,并逐渐摸索出特色化、精准化、社会化、产业化的电商扶贫思路。”苏宁云商副董事长孙为民说:“不久前,苏宁北京联想桥云店开出了第一家‘电商扶贫示范店’,苏宁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打造‘10·17扶贫购物节’也在线上平台和线下门店同时启动,希望通过扶贫购物专场集中拉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

  据孙为民介绍,“10·17扶贫购物节”是苏宁云商和国务院扶贫办全国电商扶贫战略合作快速落地的一部分,苏宁计划利用互联网工具和线上线下平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精准电商扶贫。苏宁的互联网扶贫模式是为一个贫困村镇推广一款特色农产品,为一个贫困县打造一个优势产业,多产业联动带动当地产业集群发展,多渠道配合解决销售问题,逐渐形成特色化、精准化、社会化、产业化的电商扶贫思路,真正实现精准扶贫、脱贫。

  “由苏宁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打造的‘电商扶贫双百示范行动’将定点扶贫全国约104个贫困区县,惠及1万余个贫困村、234多万农村贫困家庭、761万贫困人口。”孙为民说。

  “慕课”助力电商扶贫建设

  “电商扶贫作为国务院扶贫办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经过不懈努力,已取得明显进展。”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

  有了好的思路和市场支持,还需要执行者有相应的能力,才能使得电商扶贫的效应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公益组织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友成基金会作为公益行业探索电商扶贫领域的第一家社会公益组织,在2年时间内探索出了一套电商扶贫能力建设的创新解决方案。”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说。

  汤敏说的这套方案,就是将“慕课”(即MOOC,大规模在线网络公开课)与电商扶贫结合,开发了“MOOC+贫困地区电商能力建设课程及相关服务体系”。

  这套方案通过3天线上“慕课”平台学习,2天线下案例培训分享互动,以及6个月创业就业孵化陪伴的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社、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等人群提供专业系统的电商扶贫课程。同时也为当地扶贫办、电商办等部门提供了系统的电商扶贫能力建设解决方案。

  到目前为止,友成基金会MOOC+电商扶贫能力建设项目已在江西、甘肃、贵州三地为近200位农村合作社人员提供了线上线下及创业就业孵化培训服务。有效地改变了学员的农产品销售观念,使它们获得了基本的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

  与此同时,项目还通过实际电子商务运营案例的讲解,使学员获得了实施电商的实际经验,提高了他们参与电商创业就业的兴趣和信心。

  这一点其实很重要。事实证明,农村电子商务的创业者初期如果遭遇零销售,会很容易使其打退堂鼓。“日后一要加强对他们的相关培训工作;二是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使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受到更多关注,怎样完善对接才能使消费者及扶贫志愿者的扶贫愿望更好地调动。”汤敏说。

  据悉,友成基金会MOOC+贫困地区电商能力建设项目还将根据各贫困地区需求,陆续定制开发个性化电商扶贫课程,丰富现有慕课平台课程资源,让更多的贫困地区人口接受电商培训和创业支持,提升经济能力,改善其家庭生活,促进电商扶贫工作的进行。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电商 扶贫 互联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