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莫让“逆转”狗血剧伤了慈善基因
“利辛女子深夜被恶狗咬成重伤”一事引发关注。事件在19日却发生逆转。利辛警方称,伤者是在狗主人家里喂狗被咬。并非如伤者丈夫所说是在路边被咬。截至19日晚,伤者家属收到善款已超70万元。(10月20日《环球时报》)
“女子为救女童被恶狗咬成重伤”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伤者家属收到善款已超70万元,让人们再次见证了民间慈善的伟力。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事件居然发生了“大逆转”,这名女子并非是救人受伤,是在狗主人家里喂狗被咬。这样的结果,不仅让舆论哗然,更令向伤者捐款的爱心人士“很受伤”。
不可否认,这名女子喂狗被咬至重伤,因家境困难得不到及时救治,如果其家属向社会求助,也能够得到一些爱心人士的捐助,筹到一些捐款;但可以肯定的是,数目不可能达到70多万元。然而,如果这名女子是因为救人受伤,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纷纷向这名女子伸出援助之手,与其说是在献爱心,不如说是在向见义勇为者致敬。
显然,受伤女子及家属,也知道见义勇为的份量,才撒了个“为救女童被狗咬伤”的弥天大谎。问题是,这种失信行为,不仅骗取了人们的善心和金钱,影响了人们参与慈善的积极性,更是侵占了有限的救助资源,使社会救助的整体效率偏低。特别是,“逆转”狗血剧频频上演,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难辞其咎,对一些新闻事件不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让虚假新闻出笼,恣意挥霍民间慈善资源。
可见,这起事件的发生,值得多方反思:莫让“逆转”狗血剧,伤了慈善基因。首先,新闻媒体应坚持新闻真实的道德底线,杜绝虚假的“见义勇为”事件,骗取慈善人士的爱心,浪费宝贵的慈善资源。同时,目前亟须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做到有法可依,并形成有力的监管体系,去扶持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同时打击骗取社会同情心的失信行为。特别是,对网络募捐的主体资格设定必要的门槛,给予合乎条件的个人和团体必要的募捐主体地位,对参与网络公益募捐的行为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定性。只有网络募捐真实可信、安全可靠,真正让受助对象获益,才能广泛传播公益慈善理念,营造人人关爱、人人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使网络慈善成为大众的普遍情怀。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女子被恶狗咬成重伤 狷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