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流量不清零后消耗快 谁来监管
流量不清零后,公众反而觉得跌进“偷流量”陷阱,这跟流量计费系统“运营商内部掌控”与“公众无从知情”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不无关系。
据报道,三大电信运营商自10月1日推出“流量不清零”政策已有20多天,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反倒是,有些消费者纷纷在社交媒体中吐槽,10月以来流量消耗速度太快,如“9天用完了平时30天的量”、“1秒用掉二三百兆流量”、“1天使用了近550MB的流量”等情况,这引发广泛关注。
舆论场中,反馈手机流量异常增加的声音不时有之。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流量收费标准下降后,自己的流量使用习惯并没太大改变,但流量消费却噌地上来,所以降流量收费,未必使许多民众通信成本降低,却可能增加。此次运营商推出流量不清零后,因许多网友密集反映流量“消耗快”,该问题再次被摆上台面。
平心而论,在缜密查证前,将流量“消耗快”跟不清零实施的节点联系起来,或许失之主观,给运营商扣上“偷流量”的帽子,也言之过早。
如果大面积的流量“跑得快”属实,那问题可能也挺复杂:有的情况,不排除运营商有猫腻,表面上降流量费用,实际上堤内损失堤外补,通过计量做假弥补降费后的损失;有些或是运营商失误造成,如流量清零周期调整后,由于计费系统改造时间紧,没做好调试,导致许多人流量异常;还有些兴许是因消费者在使用中不注意,比如手机被植入恶意软件,自动访问网络导致流量异常。
这些情况尚需查究,但就眼下看,舆论急冲冲地将气撒在运营商头上,跟运营商对待此类消费纠纷时的草率和粗糙化处理不无关系。从网民反馈和现实情况看,运营商们遇到消费者此类投诉时,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推卸责任,在网上,随处可见许多人投诉手机流量异常却无果而终;有时运营商还采取息事宁人态度,对于流量异常投诉或直接退费,或额外赠送流量进行弥补。这般和稀泥的做法,表面上解决了问题,却并没让消费者信服,反而认为运营商因心虚而捣鬼。
更为重要的是,运营商们的流量计费系统到底是怎么设计和运作的,这一计费系统由谁来监管、如何监管,公众对此几乎是一无所知。一方面运营商内部掌控着流量计费系统,另一方面,作为企业,运营商有追逐利润的动力,在此情况下,流量计费的公正性如何让人信服?
所以,对于公众“流量不清零后消耗快”的吐槽,运营商们别只是澄清。对于类似的投诉,运营商应建立起规范的处理机制,对于每一起流量异常的成因,都应调查清楚,给民众看得见的公正。如果是运营商的问题导致的流量异常,该问责问责,该道歉道歉,绝不能大事化小。如果非运营商方面所致,也不意味着运营商可以无所作为,通过技术手段帮助用户做好流量监控,对用户出现流量异常及时进行告知,对恶意软件进行封杀和阻拦,这些运营商在技术上都不难做到。
从监管层面讲,对于流量消费这样一种新型消费,目前监管手段显然没有跟上,此外,流量消费作为通信消费的一种,监管权力较分散,由通信和质监两家掌管,其日常的监管情况公众也并不了解。所以,将监管权力有效整合,并动态公开监管过程和结果,这才有助于打消公众顾虑。
总之,流量不清零后,公众获得感很弱,反而觉得跌进“偷流量”陷阱,一个惠民政策引出这样的“故事”,相关各方需要好好想一想了。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流量不清零 消耗快 运营商 偷流量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