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余光中:带上乡愁回家
余光中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一个栖息在闽南地区沉静安稳的小城,近日迎来了一个位阔别故土多年的老乡亲,老者虽已年迈,满头华发,可谈到故乡的片刻,眼里还是绽放出矍铄的光芒。他带着一腔悠悠长江水般流淌不尽的“乡愁”回到故乡,参加家乡人们为了纪念他光辉的文学人生而修建的文学馆,他就是“乡愁诗人”余光中。
“父亲出生在现今洋上存的一间古厝。当时的名字叫万杉郑。我回去看到古屋后面有一排共五棵荔枝树。因为时节不对我并没有吃到。可有人告诉我到了八月节的时候,荔枝可以收成四五百斤,当时大吃一惊,有一种很矛盾复杂的感情。到底是可惜自己没吃到荔枝,还是自豪于荔枝是产自我家的。因此便写了一首小诗《五株荔树》。”余老兴致勃勃地谈及自己最新的一首吟诵故土的诗作。这位写了一辈子诗歌的“乡愁诗人”几乎已经成为流荡和衔接两岸“怀乡文学”的符号和代言人,身居海外的游子绵密而细腻的乡关之思,在简练精粹的语句间升华到古朴厚重的境地。
“与《乡愁》相类似的诗我写了十几篇,另外有一篇叫《乡愁四韵》,罗大佑谱成了曲,在两岸的传播都很广。还有一首《民歌》,也是四段回环往复的格式。很多人说我创作旺盛,想来一跟长寿有关,还有就是台湾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吧。”台湾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逐渐步入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上升时期。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思潮因为政策的宽松也渐渐活跃和多元起来。一批外省作家通过对大陆生活的怀恋和追思来排解客居异乡生活的愁闷和忧郁,余光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台湾的政治环境再怎么紧张,都没有诉诸兵戎。这对创作者是莫大的幸运。”鉴于台湾舒适安稳的环境,余光中左手写诗,右手著文,故国之恋和去乡之忧都被灌注到厦门街的雨巷、无瓦的古屋、屋前深深浅浅的青苔痕迹里,这些承载老旧时光记忆的意象和情节,涌动着慕乡之思,牵扯着前尘往事,上善若水般,清凌凌扑面而来,激发起一代台湾民众渴望寻根问祖的强烈感情。
“能坚持写作到今天,最根本在于我对中文的孺慕。中文是我的母语,一方面出于对母亲的濡慕,一方面是对文化母亲的载体——中国故土的向往。”年近九旬的余老依然不能忘怀山川风物、乡土故人对自己文学生涯源头的培育与滋养。“现今台湾一千多万的投票主体,也就是新台湾人,他们追寻祖籍都会追到泉州、漳州,厦门,还是大的闽南文化圈。这点血缘上的同根同源不会改变。”余老自信满满。
对于现如今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对社会文化信息的接受、文学发展走向近乎颠覆性的解构,余光中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很多人让我谈诗歌的命运问题,我想诗歌还是很多人在读、很多人在写。哪怕没有很多人读古典诗词,可是很多地方的民间歌谣、戏曲小调,甚至流行音乐的歌词,都算诗歌。你看我们报纸的很多标题往往就是古典诗词的格式。”
“我是东南西北人,祖籍永春,求学在厦门,生在南京,母乡在江南,成长的岁月在重庆,所以我就是个“中国人。”余光中的“余光”中,泛起了一丝泪花。(康岩)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余光中 乡愁 诗人 文学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