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成人为何与孩子渐行渐远?
——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
边玉芳
今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带领团队,对国内三个城市“家长和教师是否读懂孩子”展开调查。
调查结果虽在边玉芳意料之中,但一些选项的调查结果还是令边玉芳忧思。
比如在对学校的调查中,“教师是否知道学生情绪变化的原因”一项,有71.4%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学生情绪变化的原因,而学生认为教师比较了解自己情绪变化原因的比值只有37.2%;在“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调查中,有88.1%的教师认为自己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而认为教师了解自己想法的学生只占63.5%。
在对家庭的调查中,父母认为“自己了解孩子”与孩子认为“父母了解自己”的比率依然相差悬殊。比如在“父母是否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的调查中,有81.4%的家长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孩子的想法,但只有67%的孩子认为父母比较了解自己。同时,父母与孩子两者看法的差异随着孩子年龄的升高、年级的增高而越来越大。
为何国家、学校以及家庭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越来越关注,而青少年并不认可成年人的付出和关爱,同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仍然堪忧?
在刚刚过去的两周,边玉芳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主办的“首届木铎心声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以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主办的“第八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面向不同的群体———中小学心理教师和家长,发出同样的呼吁:读懂孩子,才是助力孩子健康成长的起点。
读懂孩子的要素是: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教育周刊:从专业的角度看,为何会出现调查中呈现的结果:教师、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孩子并不领情,或者说,孩子认为家长、老师并不完全懂他们?
边玉芳:我想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关注依然不够全面,还是会更关注学习成绩等方面。例如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情绪情感、兴趣爱好、同伴交往的关注远远排在了身体健康、学习成绩、思想品德之后。二是父母和老师往往更看重孩子的行为表现,并没有深入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感受和心理机制。在学校和家里,孩子的想法、情绪,并没有得到家长和教师很好地了解和尊重。家长和教师有时是一厢情愿、自以为是地想问题,与孩子的实际感受相差较大。没有倾听孩子真实的声音,也不理解孩子成长的过程和特点,这些构成“读懂”必要的心理因素都没有实现,成人与孩子亲密感疏离,是自然的事情。
教育周刊:从这一点,是否也给出这些年频发的“好孩子自杀”事件以缘由:孩子认为无法和大人沟通,因为大人不懂他们?
边玉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理解,所以我在不同的场合,都要提让孩子心理健康,应该从读懂孩子开始。我们的家长、老师一定要相信,找到合适的入口,一定能和孩子对上话。我们对网瘾孩子的样本追踪分析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有许多孩子正因为无法从父母等身边的人身上获得理解感,内心的情感难以排除,所以只好从网络世界去排解内心的情感和孤寂。你刚刚提及的“好孩子自杀”事件,所谓的“好学生”一般是指听话或成绩好的孩子,他们总是很让老师和家长“省心”,所以他们的情绪、情感和内心感受也更容易被忽视。这些事件的频繁发生,都提醒我们的家长和学校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让孩子懂得有不好的情绪,要学会求助。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找到排解的方法,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此外,学校和家庭还要引导孩子悦纳自己的情绪,让孩子认识到我们每种情绪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不能用单纯的“好”或“坏”来评判自己的情绪。有了情绪,正确的处理方式不是逃避,而是面对。
师生及亲子关系状况对青少年性格形成有直接关联
教育周刊:除了您刚才谈到的要重视培养青少年掌控、调试情绪的能力,我发现您特别强调“关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对于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您有哪些建议?
边玉芳: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如我的团队所做的一个大样本研究就发现,家庭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每提升10%,孩子的学习成绩、认知能力、学校归属感等都会相应提高,而网络成瘾这样由心理导致的行为问题却会下降。同样在学校,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减少儿童的危险行为的发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良好品行。
对于如何构建积极的师生、亲子关系,我认为还是要读懂孩子,要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谈到这儿,我对中国老师,尤其是家长的建议是:我们一定不要把孩子作为我们的成绩单,我们要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特的个体,减少对他们的过度控制。从心理学视角看,如果一个人被过度控制,一味被要求服从他人的安排、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那么这个个体往往畏惧改变,遇到挫折时容易逃避问题、丧失目标和信心,而且会削弱其自立与自律能力。有时,他们会有很多的“我应该”而不是“我要”,如果这些“我应该”他都做不到,就会导致这个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教育周刊:您刚才提到家庭关系对青少年性格特征形成的直接关联。最近几年很受关注的校园欺凌事件,是否也可以从这点上找到归因。尤其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很多时候家长会显得很纠结,自己的孩子欺负其他小伙伴本不是他们情愿的,但自己的孩子被欺负,又很不甘愿,前前后后都找不到有效的引导策略。从专业视角,您可以给他们一些建议吗?
边玉芳:校园欺凌事件确实需要关注。今年以来,我国各种校园欺凌事件频频见之于媒体,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据我的团队对这一现象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见之于媒体的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已经有40余起,其中70%左右发生在初中生中间。我们不仅要对欺负别人的人(欺负者)和被别人欺负的人(受欺负者)进行干预,我们更要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这就要读懂孩子:为什么初中生是欺凌事件的高发人群?什么样的人会成为欺负者或受欺负者?他们有什么人格特征?欺负者、受欺负者在其成长经历中可能遭遇过什么样的事件?欺负者、受欺负者有可能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欺负者、受欺负者可能的同伴关系是怎样的?什么样的学校环境会造就欺负者、受欺负者……从家庭对孩子影响的角度,欺负者一般来说可能生长在对外部环境相对充满敌意的家庭,比如遇到事情,这些家庭的家长总是把事件的归因倾向于负面,而不是抱着友好的态度想着怎么解决,比如这些家庭的家长性格也多是暴躁型,连带的孩子也会遇事不够冷静,总是想着以暴制暴;而总是受到欺负的孩子,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多生长在高控制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这些孩子性格相对懦弱、胆小、缺乏自信,遇到事情也没有胆量去找到解决的办法。在这类事件中,还有一类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我们叫做“欺负者—受欺负者”,他们有时是欺负者,有时又是受欺负者,他们有的是从欺负者变成“受欺负者”的,有的又是从受欺负者变成“欺负者”的,这些孩子的发展更加令人担忧。所以,发生校园欺凌之类这样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应对的方案,一是干预,二是预防。我们首先要对其行为背后的成因进行分析,再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让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这就需要将读懂孩子作为起点。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服务问题孩子,还要基于提升所有孩子的心理潜能
教育周刊:我们注意到,您最近就国内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发表了这样一个观点: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还是研究者,现在都将太多的关注点放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方面,而忽视了对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关注和研究。
边玉芳:就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我的一个观点是,我们作为专业工作者存在的价值,是要能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的一生储备心理能量。我们不仅要对一些已经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干预和帮助,更要让所有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发挥他们的心理潜能,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奠基。这也与国际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心理学”一致。如果孩子在生命的早期,在他们成人之前,就有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有自信乐观、有心理弹性等,就如同为他们建立了终生的保护伞,也为他们提供了未来生活的动力源。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良好的心理品质与个人一生的健康、幸福甚至经济收入都会有正相关。
教育周刊:谈到心理健康的话题,其实学校、家庭近些年重视程度比此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现在中小学都有了专职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高校也建有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您有哪些建议?
边玉芳:我要特别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教师一个人的事,是需要学校所有老师和家长全员努力的。孩子的心理需要每一个与孩子相关的人细心呵护,如果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靠心理老师一个人就行了,这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一定不会好。当然这里我也要和我们的心理老师说几句。我认为虽然我们心理教师队伍的水平还存在参差不齐,但是想干事、干好事的教师特别多,就像我们这次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虽然放在周末,但是许多教师放弃陪伴孩子、家庭,从各地赶来听会,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特别高。如何能通过我们的工作,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我想心理教育工作者要达成这样的共识:提升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和基本的心理辅导能力。现在老师们比较热衷于学习各种技术和方法,但世界上有关心理咨询的技术有400多种(还有人认为有上千种,分类方法不一),我们是学不完的,其实学过几种,我们会发现,这些咨询技术背后的道理和对咨询者的要求是相通的。所以我们要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在这里,我还是要强调,老师们要研究孩子、理解孩子,也就是我说的要有读懂孩子的能力,不但自己会,还能指导学校的其他老师和学生家长,这样,我们就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孩子就能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边玉芳 心理健康 成人 孩子 青少年健康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