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论文“重发”16次,仅是作者的错?
近日,江苏淮安市委党校一讲师,以相同或高度相似的题目在不同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事情,引发网友关注。这位讲师表示,一稿多投“完全由我个人急功近利、学术伦理意识淡薄造成,愿意负一切责任”。(11月17日《北京青年报》)
一篇论文重复发表16次之所以引起关注,显然与重复发表有关,但恐怕更与“16次”的数字有关,原因自然如作者所说:“完全由我个人急功近利、学术伦理意识淡薄造成,愿意负一切责任”。不过,这样的理由用来分析当下学界的种种不良行为,似乎也是成立的。换句话说,这是套话式的原因,没有说到根子上。
事实上,就笔者的判断,在职称评定的压力催动下诞生的“论文经济”,早已把论文异化,仅仅是职称的“敲门砖”罢了,对多数人来说,意义了了,当然那些真正有志于学术者除外。反观当下,走性、变味、造假的论文比比皆是,相比于那些抄袭者,重复发表者自然可以发表一番颇有“委屈”的“大道理”。而为评职称花钱发表论文早已是公开秘密的前提下,“委屈”者自有委屈的理由。
一篇论文重复发表16次意味着职称评审体系正在对论文价值进行无情的消解。而在职称评身体系年复一年顽固不化时,所谓“论文存在的意义”的疑问就产生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怪象,“一篇论文重复发表16次”是个极端的例子罢了。
尽管作者要为“一篇论文重复发表16次”承担责任,但板子不能只打在作者身上。其一,要正视学术期刊功利化和商业化乱像。近年来,学术期刊功利化、商品化现象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对发人情稿、关系稿,按版面收取费用等现象进行了批评,认为“刊物、经费和论文,相互运动,形成了权、钱、学之间封闭式的‘三角贸易’”这种话语或许过于尖刻,但在一定程度上切中肯綮。
其二,与学术评价机制异化背后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有关。低水平重复出版,制造论文垃圾,再加上以论文论英雄的学术评价机制使学者沦为生产论文的机器。论文成了为了写作而写作,使得学术造假应运而生,买卖论文通过权力和金钱请他人代笔等现象比比皆是。最终助长了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的蔓延。有人明确指出,我国每年发表论文十几万篇、专著近万部,但其中90%没有什么创新,只是东抄西凑。学术之所以能够当作商品来经营,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而这种需求的深刻根源又在于学术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由此,“一篇论文重复发表16次”的出现值得奇怪吗?
其三,“一篇论文重复发表16次”放逐了学术意义,呈现了学术底线的堕落。当下,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逐步衍变为可以用金钱直接置换的东西,变成了如同工厂批量生产的商品或者用化肥催生出的蔬菜,引发了“学术大跃进”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无病呻吟、千人一面、剽窃抄袭之作,而少有精品创新之作。学术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文化知识积淀的自然升华,更不是主体创造的自觉。在这样的逻辑下,学术的意义自然不在大家的考虑之内。“一篇论文重复发表16次”是一种可怕的底线溃退机制,也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学术失范的无情缩影。整个社会也要为过度的利益化和功利化取向付出代价,不得不为学术界的堕落和沉沦支付沉重的信任下降的代价。
“一篇论文重复发表16次”仅仅具有世俗社会的功利生存味道,而没有丝毫的学术意义和追求。让职称评审回归职业本质,才是正道。但在短期内,笔者是悲观的,因为我们没有或者说不愿意去寻找救治和救赎的渠道。(朱四倍)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论文“重发”16次 一稿多投 急功近利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