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广西贵港:全程机械化破解农业“用工荒”
新华社南宁11月25日电(记者孙志平、程群)韦振斌是广西桂平市石龙镇新村村民,种有70亩水稻的他每年纯收入有6万多元。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韦振斌指了指脚上穿的新皮鞋,笑着对记者说:“见过穿皮鞋干活儿的农民吗?多亏了这些自动化农业机械,把我们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了出来。”
“以前一个人种70亩地是不可想象的事,如今依靠全程机械化,种植变成一个轻松的活儿。”韦振斌说,以插秧为例,以前人工每天最多插0.8亩,机械化之后一天至少能插15亩以上。
在种植水稻的同时,韦振斌加入了当地的新村永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农机入股参与每年底的分红。新村永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伟介绍,目前合作社有社员48人,水稻种植面积近2000亩,仅水稻联合收割机就有15台。“不仅合作社的水稻是机械化收割,合作社今年还帮助收割了周边6000多亩水稻。”
杨伟2011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杨伟说,如今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家乡有些良田面临无人种的尴尬,农业“用工荒”凸显。“当时我就认定机械化才是农业发展的出路。如今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村里大部分水稻种植都已实现全程机械化。”
杨伟所说的全程机械化,贯穿了水稻种植的育秧、耙耕、病虫害防治、机械收割和烘干等所有环节。“每个环节农业部门都有补贴,水稻以两季来算,每亩地除去补贴后机械化成本在400元左右,农民每亩地的收入能达到800元。”杨伟说,“别看每亩地收入和以前差不多,机械化后人力成本大幅缩减,比起以前种地可是轻松多了,一个人种上百亩也不是问题。”
石龙镇所在的广西贵港市,地处浔郁平原,素有“广西粮仓”的美誉,2014年贵港粮食总产量近160万吨。贵港市农业局总农艺师万玉新说,贵港正在开展大规模水田“以小并大”土地流转,土地成片规模化,有利于全程机械化的推广,能够有效应对农业“用工荒”。
在石龙镇村民用收割机收割水稻的同时,贵港市三禾米业有限公司工厂内的烘干机正在运行。“这几天都是雨天,稻谷收割后不及时烘干,很容易发芽霉变。”公司总经理谭水才说,如今工厂两条生产线,能够同时烘干240吨稻谷,烘干的整个过程全部由电脑自动控制。
谭水才介绍,公司还计划投资建设稻谷自动冷藏系统,延伸全程机械化链条。冷藏系统能将粮仓温度控制在15摄氏度左右,稻谷在这个温度下存储能够最大限度保持稻米的鲜味。
“烘干设备不足、农民统一育秧意识差成为目前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万玉新介绍,贵港市下一步将鼓励更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新建烘干设备,同时加大统一育秧的宣传力度,相关部门也将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水稻全程机械化的覆盖面。(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广西贵港 机械化 农业 用工荒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