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偷流量”背后的信任危机
与一般消费行为相比,电信资费的计费过程甚为复杂,运营商与消费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对此,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同时,不妨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计费机制
好不容易盼来了流量不清零的政策落地,一些细心的用户却发现流量似乎跑得比以往都快了许多:“不清零后,浙江用户9天用完过去一个月的流量”;“武汉用户一夜跑流量50GB,总费用超1.5万元”;“广东用户手机充电3小时,耗流量23GB” ……越来越多的事例让人们觉得,手机流量跑得没有最快、只有更快,这使很多跨入4G时代的消费者感到焦虑,甚至悄悄关闭了4G功能,生怕哪天收到天价账单。
对于这奔跑的流量,运营商似乎比消费者淡定得多,三大运营商齐声否认“偷流量”问题的存在,并将流量消耗过快归结为用户使用不当,坚称自己的计费系统并无问题。遗憾的是,这样的回应,并没有打消公众的质疑,也没有安抚好用户那颗悬着的心。
平心而论,从已经曝出的“偷流量”案例来看,很多经过证实的确没有运营商的责任。例如3小时消耗23G的广东用户,经过中国电信工程师现场检测后,发现手机内部装有一款高清儿童视听应用程序,23G的流量正是此程序反复访问并重复下载文件而产生的。更有电信专家表示,运营商“偷流量”并不是一桩合算的买卖,因为计费系统设计复杂,想要对个别用户进行不合理计费而进行系统改造,付出的成本可能要远高于“偷”来收益,由此推断,电信运营商可能确实遭遇了一些不白之冤。但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明明白白、公平合理的电信消费环境。
这些年,从偷话费到偷流量,运营商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危机似乎从未缓和过,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源,就在于消费者与运营商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与一般消费行为相比,电信消费虽然也执行了明码标价的政策,但计费过程却甚为复杂,运营商与消费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加之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消费者的种种质疑未能及时作出表态,有“隐身”缺位之嫌,让消费者处于相对弱势,让运营商处在瓜田李下,自然少不了非议。
破解这种信任危机,不妨学学居民电费的计量办法,电费虽然由电网公司统一计量收取,但设在每家每户独立的电表却由第三方厂家提供,不仅在出厂时接受了严格的测试,日常还要接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管。消费者遇到问题,只要找相关机构检测一下电表是否正常就可以了,不仅省去了电网公司很多说不清的麻烦,居民也能安心用电。因此,虽然电费也是普通居民家庭不小的开支,却鲜有听说对电网公司计费的质疑。
事实上,电信技术发展到今天,统计流量或者话费,在技术上似乎并不存在太多难题,特别是在智能手机上,一个简单的软件就可以记录用户各方面的消费行为,还可以通过云技术联网实时存储。因此,不妨由一个专门提供计费软件的第三方机构,独立于运营商之外运行,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使之能够既取得运营商的认可,又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于此,运营商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用户有了安心的消费环境,“偷流量”引发的信任危机便自然会消解。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偷流量”信任危机


白俄罗斯举行坦克双项赛 “钢铁巨兽”展示魅力
葡萄牙森林火灾持续蔓延 700多名消防员参与扑救
多彩纸鸢飞草原
韩国新外长康京和正式就职
白俄罗斯民俗节上的火把表演
2017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启用
中国第二十五批护航编队在新西兰举行开放日
“我给父亲画个像”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