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批评贵在有“辣味”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力武器。但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党组织中滋长了好人主义,息事宁人、姑息迁就等不正之风盛行,导致批评走了样、变了味。实践证明,使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武器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去掉不该有的味道、恢复它本来的味道,保持其应有的思想锋芒。
批评最忌的是“甜味”。带“甜味”的批评实际上是变相表扬,或者三分批评七分表扬。批评者往往使用精心准备的词句,在充分肯定、大谈优点之后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无关痛痒的缺点,最后落脚在“瑕不掩瑜”上,使被批评者感觉非常惬意舒服。这样的“批评”对党内生活毫无益处,对有缺点错误的同志起到了麻痹作用,实则害之。还有少数人对上级领导提出批评总是小心翼翼,或东拉西扯词不达意,或反复强调缺点在所难免等。这样的批评是为领导的缺点错误圆场,是讨好、恭维的又一种形式。这样的批评看似维护领导威信,实际是帮倒忙,甚至无异于捧杀,助长了党内生活的庸俗化。
批评要去掉“甜味”,关键是带点“苦味”、加点“辣味”。不带“苦味”的批评不是真批评。人最难的是战胜自己,很多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乍一听到批评、否定自己的话,自尊心受到伤害,进而担心威信受损。但良药苦口利于病,带“苦味”的批评能使人看到真实的自己。批评的“苦味”通常来自批评的“辣味”。批评的“辣味”是指批评具有严肃性、尖锐性。如同医生给人治病难免要割掉脓疮、触到痛点一样,真正的批评也会触到人们思想的暗角、党性的缺口、精神堤坝的松软之处、为官做人的软肋短板。触碰到这些痛点,确实能使人辣得脸红出汗。但唯有如此,才能打掉“寡人无疾”的自负感,使人感到刺痛,进而清醒振作,最后达到轻松解脱。
那么,带有“苦味”“辣味”的批评能否被接受呢?只要被批评者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就会有闻过则喜的胸怀、接受批评的气量。当然,从批评者方面看,为使被批评者易于接受自己的批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态度端正、出以公心。批评无论多么尖锐,都不应出于个人恩怨,不能掺杂个人情绪,更不能挟嫌报复。要站在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帮助同志改正缺点错误。是出于公还是出于私,这两种态度泾渭分明,大凡批评者都会心知肚明,被批评者也是能够感受得到的。二是突出重点、实事求是。批评不是无原则的纠纷,不是对细枝末节的吹毛求疵。作为党内生活的重要形式,批评应着重指出同志在政治、思想、作风上的缺点及其对党的事业的危害。批评应以事实为依据,丁是丁、卯是卯,这样自然易于被接受。三是科学分析、以理服人。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必须科学分析、以理服人。批评时不仅要指出同志的错误之处,而且要分析为什么错了。从程度到危害、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后果,条分缕析地一一道来,这样的批评会使人心服口服。
其实,开展批评是照两个镜子,在给被批评者照镜子的同时,也在给批评者自己照镜子。这两个照镜子检验的都是党性。只要批评者奉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被批评者遵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可以使批评去掉“甜味”、带有“苦味”和“辣味”,从而有效荡涤党内的灰尘污垢。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开展批评 自我批评 党性


挪威北极圈小镇的“街头涂鸦艺术”
大型纪录片《紫荆花开》庆香港回归二十周年
陕西大熊猫喜添仨“男宝宝”
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举办香港回归20周年图片展
葡森林火灾死亡人数升至64人
蒙华铁路连云山隧道全线贯通
日内瓦大喷泉点亮“蓝灯”纪念世界难民日
白俄罗斯举行坦克双项赛 “钢铁巨兽”展示魅力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