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别问“新生婴儿有什么用”
最近,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科学的病出在文化上,科学精神尚没能在文化上深入人心,一些传统文化陋习反而限制了科学精神的培植与滋长。比如,在科学界,迄今未能解决创新需要冒尖的文化与我国传统中庸文化的冲突;在科学界以外,不科学的东西很容易流行,反科学的东西不时会冒出来。此语发人深思。
想起“新生婴儿”的故事。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后做了个实验小模型——发电机雏形。有人不解地问:这个不停转动的小玩意到底有什么用?法拉第回答: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新生的婴儿是会长大的。30多年后,麦克斯韦站在法拉第肩膀上建立了电磁场理论。看到“新生的婴儿”,马上就想到现在有什么用,能不能立刻给自己丰厚回报,属于立竿见影式的实用主义。然而,科学研究的动力与获得感,恰恰不是眼前的功利,而源自那种超越功利的真理追求。这是科学精神,也是文化信念。
观测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罗纳冰川可能在50年后融化50%,在众多延缓冰川融化提议中,“给冰川盖毯子”因大胆奇特、符合传热学原理脱颖而出。如今,罗纳冰川已经被盖上特制隔热材料做成的“被子”。方案提出者卡尔时年仅11岁,他因此成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院士。盖毯子对遏制冰川融化或许“治标不治本”,但这个案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好奇、想象、探索、实证等科学精神要素植根于文化基因。在相当意义上说,科学精神脱胎于文化氛围,文化中的创新因子,换个角度可能就是科学的创新源泉。
科学是在崎岖小道上攀登,看似小众,其实也暗含着许多普遍的社会价值。比如奉献精神和体己思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回忆,为了让青蒿素尽快上临床,她和科研团队成员曾亲自服用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安全。比如基层导向和苦干精神。为种出高产“超级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常年泡在田间,人称“泥腿子教授”。科技领域的拔尖人物,无不是科学精神践行者,也无不是社会价值的担当者。以社会文化反哺科学探索,科学探索便能“风正一帆悬”;以科学精神光照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也会超越功利、告别浮躁、追求真理。
现在,有几种现象已成通病:一是“时尚冲动”。什么东西时髦就研究什么,不断制造新概念,于无意义中制造意义,所谓“创新”,不过是把博物馆的老东西放个新位置;二是“学徒状态”。照着人家的葫芦画瓢,缺乏“自我主张”,更谈不上原始创新;三是“过度发表”。有点小成果,就赶紧写论文发表,满足于小儿科成果,科研成了竞技。归根到底,还是科学精神未能成为一种文化信念,在一些人那里,科学成了实用性、功利化的代名词。这种科研心态的后果,一如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所批评的:“任意揣摩,如盲人射的,虚发无效;或依拟形似,如持萤烛象,得首失尾。”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爱因斯坦此语道出了科学从其源头到其精神本来就是人文的。科学和文化能在卓越人物身上水乳交融,就在于其精神飞翔得比世俗更高。当科学精神注入文化基因且成为“集体的习惯”,中国这片科技高原之上,必将因无数“新生的婴儿”茁壮成长而耸立起更多科技高峰。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新生婴儿” 科学精神


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在重庆举行
“朱诺”号首次近观木星“大红斑”,仅9000公里!
2017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
巴黎和洛杉矶同时赢得奥运会承办权
美海军陆战队一空中加油机坠毁 机上16人遇难
乌克兰男子打造木制机器人“一家” 用1750块零件
重庆动物园为双胞胎大熊猫举办1岁生日会
新一轮叙利亚问题日内瓦和谈启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