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澳袋獾中发现第二种可传染癌症
新华社华盛顿12月28日电(记者林小春)澳大利亚与英国研究人员28日说,在澳大利亚袋獾中发现了第二种可传染的癌症,这种癌症与此前发现的第一种可传染的袋獾癌症一样均可导致面部肿瘤。
可传染的癌症被认为在自然界中十分罕见,它通过癌细胞而非病毒在群体中传播。此前已知的可传染癌症仅有3种,分别是在袋獾中传播的面部癌症、在狗之间主要通过交配传播的犬传染性生殖道肿瘤以及在北美软壳蛤中传播的一种白血病。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当天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第二种可传染的袋獾癌症是2014年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东南部的一头袋獾身上发现的,其导致的面部癌症与1996年发现的第一种可传染的袋獾癌症看上去十分相似,但它们的染色体发生重排,在遗传学上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癌症。
论文第一作者、塔斯马尼亚大学的露丝·派伊在一份声明中说,自去年发现第一例袋獾感染病例以来,他们又在同一地区的另8头袋獾身上检测到这种癌症。
研究负责人之一、剑桥大学的伊丽莎白·默奇森表示,此前科学界一直认为,可传染的癌症在自然界中极其罕见,但新发现让人们对此产生怀疑。
默奇森说:“以前,我们认为袋獾很不幸,才成为一种可传染癌症的受害者。但现在我们发现了袋獾还有第二种可传染的癌症,这不禁让人想知道,袋獾是否特别容易罹患这种类型的癌症,或是可传染的癌症在自然界中可能不像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罕见。”
袋獾是一种有袋类肉食动物,主要生存于塔斯马尼亚岛,因攻击性强而获称“塔斯马尼亚恶魔”。此前发现的第一种袋獾面部癌症常出现于袋獾面部或嘴部,会扩散至袋獾内脏,通过撕咬或身体接触而传播。过去10多年,由于袋獾面部癌症肆虐,野生袋獾数量大幅减少。澳大利亚2009年把袋獾列为濒危物种。(完)
编辑:赵彦
关键词:澳袋獾 第二种可传染癌症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