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公车改革须与公务运行相向而行
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的治理方式,从源头上规范乃至减少公车服务的领域和总需求,从而控制公车运行的成本,保障公务出行的效率。
近几天,一些地方陆续公布着当地的公车改革方案。从已披露的信息看,保留“四类公车”与按职级发放公车补贴,是基本的“标配”。
积极推进公车改革,符合社会的预期,也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但是,随着车改面的不断扩大,社会上也确实有“泛福利化”的质疑,有“影响行政效率”的担心。其背后的根源,恐怕就在于目前的车改方案多数是“就车论车”,而脱离了现实公务运行的实际。毕竟,相对于“一刀切”的公车补贴方案,现实中公务运行的基础、方式和需求是千差万别的。
公车是保障公务用车,没有公务就没有公车。其实,中央、省级甚至是县级职能部门的运行主要是“静在机关、动在出差”模式,基本上可以视公车为“无物”;而基层的街道、乡镇则需要经常在区域内“游动”或上级职能部门间“奔走”,对公车的日常需求大。本轮车改中,越是基层越希望公车用实物来保障的倾向,也正是这一情况的真实反映。况且,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环境、公共交通水平、出租车服务保障能力方面的差距很大;同级地方政府之间辖区面积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也导致了同级政府、职能部门或岗位之间,对公车的日常需求很难一概而论。
当然,我们不应当也不可能让公车改革方案一味地“迁就”现实的差异与需求。实际上,公车改革也给公务运行的变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是时候改变“出则公车”的官僚主义作风、“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形式主义毛病了,也是时候充分利用电子办公系统简少“车来车往”了。而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的治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规范乃至减少公车服务的领域和总需求,从而控制公车运行的成本,保障公务出行的效率。
公车治理是当代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的公车改革之所以“复杂”,就在于它既要承担“反腐”的任务,切实回应社会各界的关切;又要保证公务活动的正常运行,保证政府的运行效率。透过目前各地公布的方案,遏制“车轮上的腐败”可以预期,能否实现“车轮上政府”的高效运转、公车经费的有效使用,则还需要在实际运行中优化制度设计、加强有效衔接。
一句话,要让公车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应该让公车改革与公务运行相向而行、相互促进。
□江南一木(学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公车改革 公务运行


百花争艳切尔西花展
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防空旅进行跨昼夜实战演练
芝加哥举行2018年美国餐饮展
北京科技周活动主场开幕 军民融合成就瞩目
“天鹅座”货运飞船发射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
夏威夷火山岩浆流入太平洋 形成有毒蒸汽云
到南海“海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绿洲”
美国务卿威胁对伊朗实施“最严厉”制裁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