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专家:超强厄尔尼诺叠加排放致北京冬季重污染
超强厄尔尼诺叠加排放致冬季重污染
去年11月至12月北京22天重污染,致PM2.5全年改善比例损失15.5%;机动车二次转化加重污染程度
新京报讯 昨日,环保部数据显示,2015年11月15日到12月31日,北京PM2.5浓度比2014年同期上升75.9%,造成PM2.5全年改善比例损失15.5个百分点。
北京市环保局数据显示,去年11月至12月发生重污染8次,共22天,重污染过程使全年PM2.5平均浓度抬高约10微克/立方米。
专家分析认为,今冬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又叠加了排放因素,因此发生了多次时间长、峰值高的空气重污染。
去年后两个月22天重污染
环保部昨日表示,2015年入冬以来,受污染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全国出现了几次重污染天气。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三次大范围重污染天气。2015年11月15日至12月31日,北京市PM2.5浓度同比上升高达75.9%。
日前,北京市环保局发布2015年空气质量情况显示,2015年前十个月和最后两个月空气质量形成鲜明对比,犹如“过山车”。
数据显示,去年截至10月底,PM2.5累计平均浓度为69.7微克/立方米,下降21.8%。但11月至12月发生重污染8次,共22天,使全年PM2.5平均浓度抬高了约10微克/立方米,降幅大大收窄。最终,去年全年PM2.5年均浓度只下降6.2%。
PM2.5积累阶段机动车污染显著
市环保局数据显示,2015年重污染日PM2.5平均浓度为239微克/立方米,虽然天数只占全年天数的12%,但对年均浓度“贡献”超过三分之一。
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介绍,重污染过程中,PM2.5浓度增速快,特别是污染回流情况下,浓度抬升迅猛。他举例说,11月30日至12月1日的污染过程中,PM2.5浓度12个小时内从53微克/立方米上升至498微克/立方米;12月24日至25日的污染过程中,15个小时内PM2.5浓度由61微克/立方米上升至4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均在短时间内由二级良变为六级严重污染。
去年秋冬季重污染来源有何特征?张大伟表示,在PM2.5浓度快速爬升阶段,燃煤影响显著;在PM2.5浓度积累阶段,机动车二次转化加重了重污染的程度。
环保专家预计,去年秋冬季至今年春季,尤其是采暖季期间,北京的空气污染形势不太乐观,或许将再发红色预警。
追问1
去年后两月拖累全年空气质量?
市环保局数据显示,去年前十个月,PM2.5浓度降幅“月月攀高”,北京PM2.5累计平均浓度为69.7微克/立方米,如果11和12月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去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十分可观。
不过,去年重污染天一共46天,其中,PM2.5重污染天数42天,但11月至12月发生重污染22天,同比增加15天。数据显示,11月至12月的重污染过程,使北京全年PM2.5平均浓度抬高了10微克/立方米左右,最终去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80.6微克/立方米,而去年和前年,该数据分别为85.9微克/立方米和89.5微克/立方米。
另外一组数据显示,去年PM2.5重污染天虽然只有42天,但对全年的年均浓度“贡献”达到34%,在年均80.6微克/立方米中,占了27.4微克/立方米。
去年最后俩月出现的密集雾霾现象,导致公众从感官上觉得北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一年不如一年。
为何最后两个月重污染拉高PM2.5年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左右?张大伟解释,可以这么说,两天空气重污染,就可以导致PM2.5年均浓度改善减少1%。简单来看,一个空气重污染天,需要10个一级优天才能补回来,即所谓的“以一抵十”,所以重污染天对全年空气质量任务的完成来说,挑战较大。
追问2
这个冬季雾霾成因有何特殊性?
国家气候中心分析称,去年秋冬季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偏多、偏重的原因,主要包括风速减小、相对湿度大、静稳天气多,以及厄尔尼诺影响等。
该中心介绍,去年11月以来,京津冀地区平均风速为1.9米/秒,较常年偏小5%,小风日数(风速≤2米/秒)有3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3天。其中,北京平均风速1.8米/秒,小风日数达35天。风速小、小风日数多,都易造成污染物在近地面层积聚。
其次,相对湿度大,易造成污染物吸湿增长。京津冀地区平均相对湿度73.8%,较常年同期偏高21%;其中,北京平均相对湿度70.9%,较常年同期偏高36%。
此外,静稳天气多,大气环境容量总体偏差。去年11月以来,京津冀地区平均大气环境容量较近10年同期偏低18%,北京偏低24%。而主导风向的传输作用也加重了污染程度,低层大气盛行东南风气流,偏南风使得外源污染物向京津冀一带输送,加重了污染程度。
追问3
为什么北京秋冬季节雾霾频发?
气象专家介绍,近地层空气流动性较差是雾和霾形成的重要原因。在夏季,多强对流活动,多大风和降水天气,空气流动性较强,不利于雾和霾的形成。而秋冬季节近地层空气流动性较弱,有利于雾和霾的形成。
此外,近年来,秋冬季节冷空气过程减少,天气容易出现静稳和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专家解释,逆温层是静稳天气的一种。一般而言,在自然界中大气随着高度上升,温度会下降,但有时大气随高度上升温度也上升,这就形成了高层的温度比低层的温度高,即逆温层。此时污染物不易向高空扩散,逆温层就像一个大盖子罩在城市上空,容易形成重污染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较强冷空气或者冷空气“待不长久”,污染物就很难扩散。
另外,秋冬季天气比较干燥,降水量少,扬尘等污染增加,加上区域性的秸秆焚烧等,在这些综合因素影响下,北京及周边地区秋冬季污染物扩散条件比较不利,容易发生雾霾天气。
追问4
厄尔尼诺如何影响京津冀雾霾?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持续偏高的一种现象。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6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2015年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程度较11月略弱,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至2016年春季。
市气候中心副主任王冀介绍,目前,世界气象组织已经认定厄尔尼诺现象达到强厄尔尼诺状态。
实际上,出现厄尔尼诺的年份,北半球一般都会经历暖冬。暖冬期间,冷空气向南伸展的幅度会缩小,导致冷空气势力较弱,容易出现静稳天气。在这种情况下,京津冀地区处于高压底部,偏南暖湿气流又源源不断地向华北地区输送水汽,进一步加强雾、霾颗粒形成。
“因为随着湿度增加,污染物颗粒会吸湿增长,导致能见度降低。”王冀说,所以受厄尔尼诺影响,暖冬下的京津冀,雾霾频率会有所增加,程度也会加重。
追问5
北京地理条件对雾霾有何影响?
除了气象因素和污染排放的叠加,北京特殊的地理条件也一定程度加剧了雾霾的发生。
实际上,北京受季风影响,冬天盛行西北风,夏天盛行西南风,无论哪种风,风力大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不过,相对而言,西北风更有利于北京的污染物扩散。地形上看,北京西、北、东几乎三面环山,是一个簸箕地形,如果刮偏南风,偏南风就好像一个“扫把”,把污染物往簸箕里扫。如果没有强势的西北风把污染物吹出来,那脏空气就只能在簸箕里聚集。因此,西北风对雾霾的“杀伤力”最强。
而且,冷空气最初都来自北冰洋地区,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是一片尚未充分开发的土地,人口稀少,冷空气在形成过程中,并不会受到近地面的“污染”。因此,西北风携带的污染源比较少,比较纯净。相反,偏南风经过的地区人类生产生活较多,携带的污染源也偏多。
追问6
汽车尾气对雾霾有多大“贡献”?
在PM2.5的所有来源中,机动车尾气对空气环境质量究竟贡献多大备受关注。
2014年上半年,北京发布了PM2.5来源解析的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市全年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贡献约占28%至36%,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4%至72%。在本地污染贡献中,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扬尘为主要来源,分别占31.1%、22.4%、18.1%和14.3%,餐饮、汽车修理、畜禽养殖、建筑涂装等其他排放约占14.1%。
也就是说,在北京本地污染来源中,机动车占比超3成,对PM2.5的“贡献”最大。
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对PM2.5产生综合性的贡献。首先,机动车直接排放PM2.5,包括有机物(OM)和元素碳(EC)等,即一次颗粒物。其次,机动车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等,是PM2.5中二次有机物和硝酸盐的“原材料”,同时也是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的重要“催化剂”。另外,机动车行驶还对道路扬尘排放起到“搅拌器”的作用。因此,当时研究结果提出,根据北京市的污染特征,尤其要严格管控机动车污染。
不过,专家强调,治理机动车污染是个综合性的措施,不仅仅是小客车单双号限行,还包括大货车禁行等措施。有数据显示,一辆重型柴油车PM2.5一次排放物等于40辆小轿车,氮氧化物等于20辆小轿车。
追问7
“红警”时单双号限行效果多大?
2015年,北京发布了两次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每次“红警”启动,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学校停课等措施备受关注。其中,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减排效果成为焦点。
环保专家彭应登表示,启动红色预警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降低污染物累积的速度,其次,是削弱污染的峰值,并提示大家减少出行,做好健康防护。其中,在冬季采暖不变情况下,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可以减少一次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量,削减量在四分之一左右。
此前市环保局发布北京史上首个“红警”评估显示,启动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措施,发挥了抑制污染的作用。结果显示,单双号行驶等措施也极大减少了高峰时段的怠速排放。交通环境监控站一次污染物一氧化氮(NO)的监测结果显示,早高峰时段的峰值浓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与其他重污染日相比,降幅接近40%;外围环线的夜间峰值也有明显下降。
市环保局表示,机动车直接排放水平的降低减少了向PM2.5的二次转化,对抑制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起到了积极作用。
“单双号”对降低PM2.5效果
●2008年7月1日至9月20日
2008年奥运期间,从8月8日至24日奥运会召开的17天,全市空气质量天天达标,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50%,创造10年来历史最好水平。
●2014年11月3日至11月12日
APEC会议期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各类主要大气污染物平均削减50%左右。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总量大幅下降。通过全市单双号行驶、渣土车与黄标车禁行等措施,其中,NOx减排44%,颗粒物(PM)减排58%,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49%。
●2015年8月20日至9月3日
阅兵单双号期间PM2.5平均浓度为1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3.2%。此次保障措施中,包括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等所有机动车减排措施对PM2.5浓度下降贡献最大。
●2015年12月8日至10日
首次重污染红色预警,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措施发挥了抑制污染的作用,极大减少了高峰时段的怠速排放。交通环境监控站一次污染物一氧化氮(NO)的监测结果显示,早高峰时段的峰值浓度降幅接近40%。
●2015年12月19日至22日
第二次红色预警,在不同的时段,PM2.5实际监测浓度下降了10%至30%,对削弱污染峰值效果明显。
A08-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邓琦 黄颖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超强厄尔尼诺 北京冬季重污染


北京首条磁浮列车在轨测试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首次停靠斯里兰卡
伦敦田径世锦赛 尼亚基鲁伊首夺世锦赛马拉松冠军
103岁老太游泳健身 曾打破吉尼斯纪录
“科学”号起航开展海上考察
芝加哥“小黄鸭”慈善竞赛 6万只黄鸭“跳”入河中
江西赣江边现“光绘摄影”
陕京四线北京段建设顺利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