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6.9%”的经济增速该如何解读
国家统计局1月19日公布了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最令人关注的GDP增速最后录得6.9%的增长。我看到几乎所有的媒体第一时间都用了同样的一个标题:“GDP增速创下近25年来的新低。”
这样的标题暗含的最大意义,就是6.9%这个数字不是一个理想的数字。我一直认为,“6.9%”这个数字好不好,既是一个常识,也是下一步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大势的逻辑前提。
事实上,6.9%这个数字,放到2015年国际国内大环境中,是一个相当不容易的数字,绝对不是什么“25年来的新低”这样误导性的标题所体现的。
2015年,无论是国际经济环境,还是国内环境,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是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国际,新兴市场陷入衰退,巴西、俄罗斯的经济负增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国内,各项指标全面下滑,金融风险凸显,房地产增速暴跌,下半年又经历了股灾和人民币贬值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增速能够达到6.9%,来之不易。
无论是按照经济增长理论,还是放到大国经济的比较中,这个数字仍然是全球最好的增长速度之一。2015年在经济大国中,我们的经济增速仅次于印度,在新兴市场中仍然是表现最好的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超过三分之一。说现在的6.9%增速差,相当于期待一个人在40岁的时候身高每年增加的幅度仍然和10多岁一样荒唐。
当下的中国经济,笔者从来不担心速度问题,担心的是受一些人不正确思想的蛊惑,对6.9%的增速有不正确的看法和不切实际的期待,过度悲观,影响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
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不是经济增长速度太低,而是在传统增长动力趋势性减弱的情况下,缺乏新的增长引擎可以替代过去的动力,拉动中国经济继续往前走。如果分析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除却国际因素之外,中国经济2010年以来趋势性减速的根本原因就是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包括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出口以及人口红利都已经到了增速的天花板并开始下滑,他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效应已经发挥至极致。
不要担心7%的增速,中国经济在未来维持在6.5%左右的增速就很好,但关键是在防风险的同时,破釜沉舟,完成增长动力的转换。过去三年来,无论是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描述,还是去年年底在宏观政策层面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调,都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周期和宏观政策层面的重大转折。
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新的周期,要用新的思维来思考,来看待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中国宏观政策的重大转型。中国经济要实现突破,关键不在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搞重复性建设,而是如何突破增长的瓶颈,通过结构性的改革,破除经济增长的障碍,提升潜在增长率。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取决于长期潜在增长率,即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也就是说,中国应该果断告别对数字虚假繁荣的图腾和崇拜,告别吃兴奋剂做大数字的幻觉,而是老老实实强身健体,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列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这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勇气。去杠杆和去产能意味着要牺牲速度,会经历前所未有的阵痛。
改变过去对中国经济增速的认识吧。一定要记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构建新的增长框架需要时间,要对当下的增长速度宽容,要给中国经济足够的时间,而不是叶公好龙,缺乏耐心。如果你的愿望是中国经济能有更加美好的春天,就必须对经历的调整和阵痛有包容的态度。
□马光远(经济学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GDP增速 “6.9%”经济增速


京昆高速客车撞向隧道口 致36人死亡
葡萄牙中部遭遇严重森林火灾 火势肆虐
飞行员高空拍摄雷暴 震撼景象如大片
马耳他举行持续焰火表演 庆祝传统节日
世界首批对器官移植无“毒”活猪诞生
联合国呼吁世界保护土著民权益
可可西里藏羚羊开始大规模回迁
济南举办“世界人像摄影大师卡什原作展”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