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特园:“民主之家”
冯玉祥将军题写的“民主之家”匾额
重庆特园是鲜英先生的公馆,鲜英字特生,故名其园为“特园”,又名其宅为“鲜宅”。特园始建于1931年,位于嘉陵江畔的南岸,占地两亩多,结构严谨,布局典雅,主楼名曰“达观楼”,既为主人的斋名,也表达了主人的性格。
鲜英生于清光绪元年四川西充县太平乡贫农家庭。光绪末年,四川总督锡良奉旨办新军,在成都创办“弁目学堂”,后改为“陆军速成学校”,为新军培养基层干部,鲜英考入该校,即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并与后来四川实权人物刘湘、杨森、唐式遵、潘文华、贺国光等为同学,平时交谊深厚。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从南京搬迁重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知名人士云集,社会活动极为频繁。恬静的特园也因为主人广交四海朋友的性格,成了重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场所,很多民主人士和共产党人的身影常常出现在这里,利用各种朋友聚会交流对时局的看法。
好客的鲜英历来对人们落落大方,性情豪爽。重庆特园民主之家来的三朋四友,最先人员不多时只几个人,时逢中午或者是晚上都是在鲜英的公寓和鲜英一道用餐。这些社会贤达名流总是喜欢饮点小酒,所以鲜英的伙食堂里常常是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后来随着人员的增多,职教会、抗战文艺习作会、民盟、救国会等只要有活动便在这里举办,因此这里就更加热闹了。鉴于这种情况,特园主人鲜英专门请了多名厨房工作人员为民主人士开办伙食,所以长期以来宾朋络绎不绝。据查阅资料,为了办好“民主之家”,中共南方局定期为特园拨款,社会名流民主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资特园。
特园既是鲜氏拥有的私人财产,也是民主人士和社会名流贤达的聚会之地,董必武同志称这里为“民主之家”。在特园,各党派、各协会学会、民主人士、社会贤达不管官职多大,学位多高,资格多老,他们都统称“同志”,年龄高的长者便称“老同志”。这样的称呼既亲切,又和谐平等。
“民主之家”这一个称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公认,冯玉祥将军为之书写“民主之家”的匾牌,高高挂在鲜宅的大门之上。张澜先生撰写楹联,联曰:
“谁似这川北老人风流,善工书,善将兵,善收藏图籍,放眼达观楼,更赢得江山如画;
那管他法西斯蒂压迫,有职教,有文协,有政治党团,抵掌天下事,常集此民主之家。”
郭沫若同志在《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一文中,对特园有如下描述:
同在上清寺,有鲜特生的公馆,名叫‘特园’,民主人士也时常在那儿聚会。一九四五年下半年以来,竟成为民主同盟的大本营。民主同盟张澜就是住在那儿的。‘特园’很宽大,位于嘉陵江南岸,眺望甚佳。这儿后来由大家赠予了‘民主之家’的徽号,是我写的字,还题了一首诗上去……要叙述重庆的民主运动,‘特园’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可惜我们在重庆时没有把这儿所经过的一些事情尽量记录出来。
曾任第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主任的钱之光同志也在《敬爱的周总理战斗在重庆》一文中写道:
如鲜英的特园曾作为周总理(原文如此)和各界人士会见的场所……周总理就是这样以辛勤的工作,给民主党派的斗争指出了方向。
诸如此类的评价,既肯定了特园的历史作用,又反映出主人鲜英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可以概括为对旧营垒表现的“和而不流”,甚至反戈相击;对爱国者表现的急公好义,卒至以家为国;对旧社会表现的正义感,于是聚志士仁人以尽瘁国事;对新时代表现的进取心,于是谋革故鼎新以自强不息。宾至如归,誉满山城,绝非偶然。
编辑:曾珂
关键词:特园 民主之家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