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纵议 纵议
纽约也有中国的“年味”
当纽约市民发现自己突然间身陷一片自己不大理解的中式春节氛围中时,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他们观念中的中国,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究竟是不是同样的?
机缘巧合,今年竟在纽约过了一把春节。虽然我刻意比除夕提前三天抵达曼哈顿,却还是不可避免地赶上了涌向那里的同胞大军。在人头攒动的42街附近,耳中满是中国各地口音的普通话。
当然,全世界各地都有中国人的踪迹已是见怪不怪的常态,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朋友跟我说,他为躲人潮,千里迢迢跑到太平洋岛国斐济去,谁想第二天一早还是被隔壁房间的中国熊孩子的哭闹吵醒。更令我震惊的是纽约全城上下弥漫着的中国春节的气氛:时报广场的若干块贵得令人咋舌的广告牌不断播放着中国企业的拜年广告,有的广告甚至一句英文没有,全中文;除夕前夜在曼哈顿的84号码头还有盛大的春节焰火;几乎所有的商场橱窗都张贴着中文的欢迎语,就连背景音乐也动辄传来“恭喜恭喜恭喜你呀……”让人误以为自己进了中关村的家乐福……
“这还是纽约吗?”当地的一位朋友笑着对我说。而我却想到了一个名叫“非地域”的概念——有一些地方,似乎成了超时空的存在,此刻的纽约似乎和此刻的北京没有什么不同,就像如今中国的城市与美国的城市在样子上看起来也几乎没什么不同一样。这些不是文化,是拼贴的装饰。
中国春节在美国变成了一个重要的日子,是很多原因共同导致的。最直接的原因,当然就是口袋里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喜欢花钱的中国消费者身上所具备的商业潜力。而一个深层的原因,则是美国国内的华人群体正在社会事务上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的美国广播公司(ABC)甚至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完全以华人为主要人物的电视剧,颇受关注,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是头一遭。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中从不可见到可见,似乎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本身,似乎总令人感觉有些别扭,却又说不清别扭在什么地方。
在与美国朋友(很多是知识分子)的交谈和讨论中,我产生了一个明显的感觉:他们对中国或中国文化其实所知甚少,但他们又几乎无一例外地喜欢谈论中国,仿佛不这么做就显得自己是个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者一样。于是,我便哭笑不得地听他们发表着对于中国的或褒扬或批评的古怪观点,试着与他们讨论却又总得不到回应。因为他们总是同意我的观点,仿佛不同意就是政治不正确一样。
所以我在想,当纽约市民发现自己突然间身陷一片自己不大理解的中式春节氛围中时,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他们观念中的中国,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究竟是不是同样的?在离开纽约的航班上,我随手翻阅一本杂志,果不其然,里面有一篇介绍中国春节的长篇文章。文章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干支纪年体系,并说今年是“红火猴年”。话虽说得没错,但读来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因为作者将这个体系说得越清楚,就越明显地在两种文化之间刻画了一条清晰的边界,你是你,我是我,相互谈论,但做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乃至融合吗?
□常江(文化学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纽约也有中国的“年味”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