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纵议 纵议
美国为什么先发现引力波
做“不容易的事”是基础科学的艰难所在,却也是科学理想与追求的最好体现。而这样的科学氛围,在当下的中国是欠缺的,因为我们的社会更习惯于“速胜”。
在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概念100年后,这个生僻的词汇日前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科学狂欢。而在中国的社交媒体圈,“为什么又是美国?”这个老问题又有了新背景。
作为这个项目的“投资者”,几十年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先后在该项目上投资11亿美元,基金会主席弗朗斯·科尔多瓦颇为自豪的话也许是上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资助先驱者,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是推动知识进步的全球领导者”。
在科学技术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我们与美国的差距是现实存在的。“为什么又是美国”的诘问背后,是改变中国基础科学落后状况的迫切愿望。基础科学重要吗?在中国科学界,想必没人说不重要。但我们的投入呢?且看一组数据:我国R&D(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2014年达到13015.6亿元,但这一年基础研究支出是613.5亿元,占比仅为4.7%。而大部分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例为15%-25%,美国2012年的比例就达到了16.5%。
为什么投入少?因为太多基础科学项目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都看不到效果。但是基础科学的魔力,正在于无限未知与无限可能共生。比如狭义相对论——这一基础科学的非凡创见,推动人类进入了核时代。诸多案例表明,在基础科学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会带动很多学科的发展,会培养很多一流科研人才。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如果对基础科学的“无用之用”没有战略性认识,何来“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的原初引力波探测项目——“阿里实验计划”2014年提出,筹钱花了一年多才勉强形成队伍。而在中国科学界,那些拿到钱的基础科学项目,很多都被争议包围:这个领域不热门,为什么研究?什么时候出成果?科研投入机制与评价体系,制约着我国基础科学研究。
反观美国,其国家科学基金对待基础研究项目“重申请,轻完成”,将80%的精力花在研究项目的申请批准上,20%的精力用于管理,以保证基础研究的环境宽松。诞生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美国,对基础科学研究却很“不实用”——近几年,美国提出了脑计划、精准医学计划等一批重大科学计划,投入动辄上亿美元。这对我们国家的科研投入与管理,当是很好的借鉴——去适应科学家的需求,而不是让科学家“削足适履”。
“辛苦的、严谨的和缓慢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拉斐尔赖夫,道出了基础科学研究之难。前LIGO工作组科研人员郭翔宇回忆,他在斯坦福的实验室就像一个黑洞,半个篮球场大、十多米深、没有一扇窗户。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已经百年,谁能保证发现它不会再需要100年?对此,LIGO团队回答:“这就是科学,我们不挑容易的事做。”我们希望中国的科学家也有这份决心,但我们更应看到的是,美国科学家的心无旁骛并非无根之木——这个国家50%左右的科研经费,用于科研人员的工资福利。
做“不容易的事”是基础科学的艰难所在,却也是科学理想与追求的最好体现。而这样的科学氛围,在当下的中国是欠缺的,因为我们的社会更习惯于“速胜”。我国的很多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更多的是在灌输知识,而非激发科学兴趣和理想。美国经历了从19世纪到20世纪90年代的探索,现已建成了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科学教育体系。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在这方面可以秉承“拿来主义”,学习借鉴。
引力波,见证了基础科学的“震撼性、革命性和催化性”。基础科学的下一个“引力波”,中国可以不错过吗?
□殷红博(科学教育学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引力波概念 美国发现引力波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