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原创 本网原创

丁烈云委员:建设世界强国要靠“双一流”大学来支撑

2016年03月07日 15:49 | 作者:解艳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解艳华)“如何建设‘双一流’大学,我的理解是既要遵循大学自转规律,也要遵循公转规律。”3月6日,丁烈云委员就当下高教界关注的“双一流”大学建设问题接受记者采访。

在丁烈云看来,大学的自转规律就是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如探索学术前沿,发现知识,其学术成果更多以发表论文的形式展现。“例如,美国和上海交大的大学排名主要以论文评价为标准。”公转规律就是大学与其外部关系规律,要求高校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很多成果难以量化,也没有列入大学排名,这也是一些高校重视论文,忽视成果转化的原因。”

丁烈云说,一所大学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是:R(research)科学研究,产出形式是论文;D(development)技术;E(engering)工程,产出形式是样机;I(industry),实现产业化。

“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能保证大学跟经济发展直接对接,这也是大学的使命。但是中国的高校还处在第一和第二环节,堵点在E。国外大学有了技术,通过申请专利,企业可以直接制作样机,实现产业化。中国这样的企业还不多,这样的链条是不完整的。”

“在我看来,一流大学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因此要把一流教育资源向本科生配置,向教学配置。”丁烈云说,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要做到四“优”。第一是定位要“优”,要因材培养;第二,培养方案要“优”;第三,培养模式要“优”;第四,课程体系要“优”。

“到2049年,中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我们不仅是经济大国,也应该是世界强国,这靠什么支撑,还是靠一流人才来支撑。到时候,至少有一批大概30所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在内的世界一流大学。”丁烈云预测。

但丁烈云也表示,如果中国大学在“双一流”建设路径中,脱离中国实际,不考虑为中国社会经济做贡献,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还是要为社会经济发展起支撑引领作用。”

编辑:薛鑫

关键词:丁烈云委员 世界强国 “双一流”大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