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孙正聿委员:转变教育理念 把分类教育改革落到实处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司晋丽)一份关于中小学学学制的提案,这几天在微博、朋友圈里火了一把。
这便是全国政协委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今年带来的提案。莫言建议取消小升初和中考,把现行的12年变为10年一贯制直通车, 10年后学生参加高考,根据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大学,一部分进入职业院校学习。
“莫言这个想法是否可行另当别论,但其思路包含着合理性——即教育理念的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哲学系教授孙正聿意味深长地说,“有什么样的理念,办什么样的教育。”他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话:“不光是思想应当趋向于现实,现实也应当趋向于思想。”
人们常说,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然而,“我们究竟是在什么意义上把教育归结为民生问题?能不能把教育当成和医疗、住房、养老一样的民生问题?我们能不能把群众所关心的公平作为教育理念?”这位白发苍苍、颇具绅士风度的学者发出三连问。
“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使人作为人而成为某种人。”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孙正聿这样概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功能。他认为,从教育的使命出发,我们的教育理念应当有“两化”:公民化和职业化,而这也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职责所系。
孙正聿认为,如果改变了教育理念,将其定义为公民化和职业化的教育,那么整个教育就会发现革命性的变革。首先是基础教育,应该是公民教育加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教育,在人格和知识上打下基础,为高等职业化教育作准备。
“莫言打开了一扇窗。”孙正聿说,如果转变了教育理念,基础教育有了严格定位,高等教育的分类才能实现。
“高等教育应分两大类:较多的高级职业化学院和较少的学术型大学,这两种大学是并列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把所有大学都定义为学术型。”他说,放眼望去,没有一个大学不是想把大专变成大本,获得大本后再争取硕士点甚至博士点。然而,从社会现实来看,目前需求最大的是培养高级蓝领的职业性学院。
“所以,两类大学应该有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各有一套评价体系,各有自己的培养模式。” 孙正聿说,现在各类评估都在一套体系内,如果将来能有规范性的分类设计和评估,把分类教育改革落到实处,才是真正可喜的变化。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两会 孙正聿委员 教育理念 分类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