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返回式卫星家族十年“回归”带来哪些新变化?
——工程师解析“实践十号”新特点
新华社酒泉4月6日电题:返回式卫星家族十年“回归”带来哪些新变化?——工程师解析“实践十号”新特点
新华社记者荣启涵、吴晶晶、喻菲
4月6日凌晨1时38分,伴随着夜色中点火的光亮,在震耳的轰鸣声中,我国第25颗返回式卫星,也是我国首颗返回式微重力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十号,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发射升空。
“我们已经有十年没有将返回式卫星送上过太空了。”说起这次研制工作,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实践十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唐伯昶难掩心中的激动。
2006年“实践八号”发射成功后,“实践十号”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沉寂十年后的再次“回归”。与返回式卫星家族的“老前辈”相比,它又有怎样的新变化呢?
创新看点一:总装与环境试验精度更高、隐患更少
总装与环境试验是卫星研制生产的最后一关,也是检验卫星“钢筋铁骨”能否经受得住高低温、高强度震动等恶劣空间环境的大熔炉。据介绍,不同于以往“真火慢炖”式的试验方法,五院在“实践十号”卫星研制过程中,通过红外笼虚拟仿真系统、试验工装数字化等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了试验精准度,有效避免了多次试验和试验条件过于苛刻对产品造成伤害的隐患。
创新看点二:控制和推进系统“大换血”
控制和推进系统是“实践十号”的核心。技术人员从近年来研制的各类高精尖产品中择优选用,例如一体化红外地球敏感器、一体化太阳敏感器等。“新产品不仅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大幅提高,而且通过一体化、高集成度设计方式,体积和重量大幅下降,为‘实践十号’留出了更为充裕的搭载空间。”“实践十号”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战毅说。此次“实践十号”卫星搭载了19个实验载荷,将完成28项科学实验任务。
创新看点三:返回阶段打造“水陆两栖”侦察兵
返回的安全和可靠是决定卫星搭载实验任务圆满成功的关键一步。为了确保卫星在回收阶段落得既好又稳,五院在“实践十号”安装上了脉冲雷达应答机这一“秘密武器”。这个产品能打破航天器返回过程中常见的“黑障”限制,实现全程实时监控,极大提高了地面对卫星返回舱的测量精度。此外,五院还在“实践十号”的主降落伞顶部安装了一个浮囊,把“实践十号”打造成“水陆两栖”侦察兵,可适应更为复杂的回收条件。
创新看点四:落点新地标——内蒙古四子王旗
十年前,返回式卫星的“前辈们”选择“回家”地点是四川遂宁的大山里;十年后,“实践十号”卫星的“回家”地点却是远隔千里的内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
据“实践十号”卫星总指挥邱家稳介绍,卫星成功返回,回收着陆区域选择非常重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遂宁山区人员密度增大,新建房屋林立,为了保护当地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也为了卫星更好的搜寻回收,所以选择了回收条件相对成熟的四子王旗。
另外,“实践十号”的回收舱将搭载11个实验载荷返回,但转入返回轨道时,由于速度快,舱体的头部会与大气层进行剧烈摩擦,产生高达几千度的热量,如何控制温度?据“实践十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赵会光介绍,此次对回收舱热控系统进行了更改,能够控制热温。且技术人员已为舱体制备了防摩擦和耐热的特殊材料,既能阻挡热量进入返回舱内,又能把大量的热量迅速带走。
这些只是“实践十号”新变化中的一部分。谈及未来卫星研制工作,五院院长张洪太说,“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发展航天器产品低成本技术和可重复使用技术,继续发展返回式空间科学实验卫星和更高分辨率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返回式卫星 实践十号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庆祝万圣节 装扮成猫王、黑武士和疯
联大召开关于终止美国对古巴经济、商业和金融封锁必要
山东沂源:深秋柿子加工忙
文在寅呼吁珍惜半岛有利契机
京张高铁开始全面铺轨
纽约举行万圣节大游行
南苏丹举行活动庆祝和平协议签署 最大反对派领导人马
阿里巴巴世界电子贸易平台在非洲落地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