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常外怎样度过“毒地”危机
理性的回应,应该是一五一十陈述事实,通过有效措施赢得受害者原谅,并确保不再重蹈覆辙。就此而言,常外度过“毒地”危机,还需要时间。
常州“毒地”事件仍在发酵。18日,常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向家长和师生发出公开信,称充分理解家长及师生的关切,同时质疑央视报道有“硬伤”,包括引用的数据、观点,甚至镜头语言,都带有强烈的导向性。
面对媒体报道、公众质疑,处于“毒地”事件漩涡中央的常外,有权利回应。“我们坚信常外能够度过这一危机”——回应中的这句话耐人寻味。随着时间流逝,舆论淡化,“毒地”事件终会被时光之尘淹没。但在这个特殊关口,常外自负地宣称“坚信”,让人看不太懂。在事实未明的情况下,常外的自信从何而来?
常外要想顺利度过危机,光靠说不行,还要靠做。怎么做呢?
首先,要完整公布目前掌握的事实,用事实说话,而不是扣帽子。比如,常外一边承认央视报道的基本事实总体无误,一边又指责报道存在“硬伤”。硬伤是什么,不妨一一指出来,不说硬伤何来,却给报道扣上一顶“带有强烈导向性”的帽子,显然无法服众。
再如,回应中只笼统地称“全校应到校的2451名学生中,除1人事假、3人病假、4人正在办理转学手续外,其余学生全部到校”,却不直接回应“数百名学生身体出现异常”是否属实,学校未评先建又是怎么回事,这种避实就虚、偷换概念的回应只能让公众疑虑更甚。
其次,应先自检,而不是质疑媒体动机。常外回应称不解央视为何此时报道,“眼下,学生们正在紧张准备各种重要考试,九年级即将面临中考,国际部学生即将参加剑桥全球考试”。一个常识是,媒体监督越及时,“毒地”事件对孩子的伤害越小;媒体监督越到位,事件越容易水落石出。不刻意选择报道时机,恰是媒体负责任的体现。而说到省视自身,常外不妨先来回应新华网此前的一个疑问:“学校为何死扛?”常外的学生出现身体异常,不是一天两天,学校也并非不知情,面对学生家长的诉求,学校方面一味否认、推诿,令人费解。时至今日,举国关注,常外仍顾左右而言他,让人失望。
最后,应防微杜渐,倾力避免“毒地”污染再伤害孩子。常外在回应中很自信地说:无论最终公布的结果如何,我们都坚持“让每一个生命尽情绽放。信或者不信,选或者不选,我们就在这里——等你”。没错,常外是当地名校,不愁生源,但若忽视学生健康,不采取措施查明真相,打消家长疑虑,拿什么“等”呢?
不难发现,每起公共事件发生,都有置身其中的责任方回应公众疑问,这是好事。但很多时候,回应变成了辩解,甚至是狡辩。回应不是化妆,不是为了掩盖事实、遮蔽丑闻。理性的回应,应该是一五一十陈述事实,通过有效措施赢得受害者原谅,并确保不再重蹈覆辙。就此而言,常外度过“毒地”危机,还需要时间。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常外毒地 学生中毒


文莱举行焰火表演庆祝苏丹哈桑纳尔登基50周年
比利时举办儿童音乐节
环球科考船“向阳红01”获取南大西洋海底生物
中东艺术家联展亮相香港苏富比
鲁南高铁箱梁架设全面展开
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开幕
长春迎首场降雪 大熊猫雪地撒欢
第13届中美电影节在洛杉矶开幕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