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穿牛仔裤毁灭未来”是夸大其词
关心一种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没必要激发公众对它的仇恨情绪,不如呼吁前端监管尽责。
这几天,不少人的朋友圈又被一篇文章刷屏,题目是《你穿的每一条牛仔裤都在毁灭我们的未来》。文章讲到,“牛仔裤几乎就是由水制成的,从棉田到棉布再到洗衣机,一条牛仔裤一生之中居然需要耗费3480升水”“约有2500种化学物质会被使用在不同牛仔产品的染色和整理过程中”等,这引发海量传播。
若从吸引公众关注时尚产业背后的污染现象角度讲,这篇文章无疑是有价值的。但其在数据、逻辑和观念上的漏洞也是明显的。
此文走红有其偶然因素,其主要依据是一部基于一家环保组织2010年在广东新塘镇所做调查制作的德国纪录片。该调查几年前发布时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被推上风口浪尖的,除了“牛仔裤镇”新塘还有“内衣镇”谷饶。这次不过是被“回锅”重新加工解读,再次端上社交媒体的“餐桌”。过几天如果有人写一篇《你穿的每一件内衣都在毁灭我们的未来》,说不定也能火。不知几年前的状况到今天有没有改变,也期待相关地方和企业回应。
该文章对牛仔裤产业提出了严厉的指控,称“无论是昂贵的还是便宜的牛仔裤,都意味着罪恶”。关心环境当然是好事,可“罪恶说”站得住脚吗?
拿牛仔裤耗水来说,牛仔裤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水是事实,但该说法有夸大问题之嫌:耗水量竟然从棉田开始算起,难道不做牛仔裤的棉花不需要水?还是要号召人们拒绝任何棉质衣物?
牛仔裤生产过程用水量大,但不是所有用水都被污染、无法再利用了。文章还提到一个数字,每生产3条牛仔裤会污染200升水,该比“一条牛仔裤=3480升水”小多了。不是说这不值得关心,而是说在谈论污染状况时不宜故作惊人之语,以免误导。
还有,许多人一看到牛仔裤用到的“2500种化学物质”就吓晕了,且不说这是否准确,此说法显然混淆了“化学物质”和“有害化学物质”的概念。我们早就被“化学物质”包围,化学物质不等于有害、有毒,如果引申到对化学工业的抵触,环保就变成了反技术的倒退主张。
最重要的是,牛仔裤不过是种普通商品,将其定性为“罪恶”,将所有消费者、零售商、设计师都称为“帮凶”并不公平。关心一种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没必要激发公众对它的仇恨情绪,这未必有利于污染治理:毕竟,消费者不可能对每件商品生产过程全程监督,也不可能准确知道哪个品牌的牛仔裤污染更少,靠消费者用钱投票,很难达到对这类问题的有效治理。与其指责消费者沉默,不如呼吁相关监管机构在前端尽职尽责。
写作者渴望打动人心,阅读者希望用行动说不,这都可以理解。但若这篇所谓呼吁环保的文章引发的,只是“抵制牛仔裤”的短暂喧嚣,那么真正被保护的不是环境,而只能是人们“我在环保”的虚荣想象。
□西坡(媒体人)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牛仔裤 毁灭未来 抵制牛仔裤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