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童启庆:我们把文字写在山上

2016年05月06日 09:1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1956年大学毕业,至今快60年了,我本来是学自然科学的,主要研究茶的栽培和生理科学。通俗来讲就是种茶的。

童启庆

童启庆

在以前种茶日子里,和一起研究茶的老师们种有一片茶园,我们会笑着说:别人把文字写在纸上,我们把文字写在山上。茶就是我们的文字,茶就是我们的诗。

为什么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我后来转而教了茶文化呢?当时我50多岁,快要退休,就在思考退休后干什么,有人叫我开茶馆去,这样的事情可不适合我,在茶上研究了这么多年,还是希望能够继续研究茶。

随着国家发展,有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活动,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有人来给世界展示中国茶道的名片。必须要有人来研究,来传承中国茶道。

茶道,两个字,是从什么时候来的?中国茶道的奠基人是陆羽。陆羽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他还率先提出了中国茶道的精神——“俭”。

《茶经》一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陆羽所在的时期是煮茶道。就是把煮的茶放在一个大的碗里面,然后每个人再舀到自己的碗里来喝。

到了宋代,有了龙凤团饼茶。龙团是皇帝御用的,凤团是给皇后及子女喝的,除外的人是不能饮用龙凤团饼茶的。皇帝可以将龙团饼茶赏赐给大臣,作为一种精神嘉奖。但是赏赐仅仅是龙团的一小部分,所以还是不能作为茶饮喝。可见当时龙凤团饼茶的珍贵。

宋代由于制茶工序的改变,茶的品质越来越好,用煮茶法已经显不出绿茶清绿的颜色。所以改用了点茶法,如同现在日本茶道,就是用磨子把茶磨成粉,放进大碗里面。

到明清时期,朱元璋提倡改进煮茶法,所以煮茶也就改成了现在泡茶的方法。

经过了这样发展的过程,茶道慢慢改进,茶也流传到了海外,现在日韩的茶道是根据中国当时茶道做法演变而来。

制茶技术经过发展,技艺越来越高。不单单一种绿茶,至清代已经完善了六大茶类。包括绿茶、黄茶、黑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

这六大茶类加工方法不一样,品质特征不一样,品饮方法也就不一样了。因此根据六大茶类的茶性设计了科学的冲泡方法。

以上就是茶饮发展的历史。

有的人把茶道说得很玄乎,好像茶道是一种精神,没有具体实践。到底茶道怎么定义呢?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在《茶史散论》中写道:“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另外日本不同的专家也对茶道有不同的解释。

现在茶道的核心精神,是由庄晚芳教授最早于1989年提出这一概念。并专门撰文具体阐述中国茶德“廉、美、和、敬”的内涵:“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所以现在茶学都将庄晚芳教授这四句话作为茶道的指导思想。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现今,有人问我,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大爱喝茶了?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现在年轻人没有真正接触到茶,不知道茶的奥秘。从人体健康的角度来说,饮茶对人体更好。所以我还是提倡大家多饮茶。

在思考饮茶人群为什么偏老龄化的问题上,我觉得还需要从推广上多做些工作。

现在有很多茶艺老师在兴趣班教少儿茶道,去中学进行茶文化推广。有些小朋友学过茶道后,回到家还会主动泡茶给家长喝。我希望更多的小朋友了解茶文化,从而喜欢上茶,喜欢上中国的茶文化。

另一个问题,茶不是一种精英文化,茶也不分贵贱。我认为只要符合卫生标准都是健康的茶。明前茶因为数量少价格自然高,但是我觉得雨前茶比明前茶要好喝,很贵的茶不一定是最好喝的茶。

现在很多爱好茶艺的人学习茶道,医生律师都有,平时工作压力太大,学习茶艺来放松放松,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不仅是茶饮的问题,还有茶的制艺和销售,都需要更好传播和发展。才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认识茶,喜欢上喝茶。

我今年已经80岁了。茶是种不动了,也就喝喝茶,力所能及教教学生了。

(讲述人:曾任浙江大学茶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文字整理:吴莹陆斯超)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童启庆 种茶 茶文化 茶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