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记住杨绛先生的“不争哲学”
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相关报道见A5版)
“遇见她前从没想过结婚,遇见她后从没想过和别人结婚”。杨绛先生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钱锺书先生的夫人,杨绛与钱锺书童话般的爱情,让人们津津乐道。但人们并没有忽视她作为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的才华。由杨绛先生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先生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何况先生留下了那么多美丽隽永的文字。伟大的作家总是用伟大作品为人生背书,在杨绛先生身上同样体现了这一点。网上流行着杨绛先生送给年轻人的箴言,其中最出名的要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是杨绛先生翻译的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她特别喜欢这句话,这也是她一生的人生哲学。
杨绛先生105岁,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百年。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但杨绛先生始终没有改变,无论是对爱情的态度,还是对文学的态度,抑或对社会的态度。正是有着“不争哲学”,她才能把不平常的岁月当成平常的日子,始终以宁静的心情对待这忙碌甚至庸俗的世界。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杨绛会留下这么多文字,会有这么多虔诚的读者,会被人由衷地尊称为先生。
面对杨绛的离去,有人感慨,一段时间以来,闫肃先生走了,梅葆玖先生走了,陈忠实先生走了,现在杨绛也走了。他们身后的世界,大师越来越少,滥竽充数的越来越多。这也是我们感慨的,也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此的回答,我们常常找出时代的原因,但也不可否认个体的原因。
杨绛先生的“不争哲学”,并不是一种出世哲学,对此的理解,可以从《道德经》中的两句话中找到注释。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不争,主要是指在功利上不争,而在其心灵深处,却有着家国情怀。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博大胸怀,才可以做到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才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情,沿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做自己喜欢的事。老子又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个有着“不争哲学”的人,也就是一个有着初心的人,因为无私所以博大,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得到大众由衷的尊敬。
可以讲,“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种“不争哲学”,在杨绛先生他们那一代人身上,有着清晰的表现。拿钱锺书先生来说,又何曾不是如此。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讲演员陈道明在拍《围城》时拜访钱锺书先生。陈道明讲,与钱锺书先生接触,有着一种心灵的净化,最难忘的是钱先生家里没有豪华的装潢,却有一屋子书,还有熬中药“沽沽”的声音。这种“不争精神”,就是耐得寂寞精神,也是最值得后人学习的,由此出发,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现在缺少大师和伟大作品。
记住杨绛先生的“不争哲学”吧。据了解,杨绛生前居住在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杨绛的家是几百户中唯一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这种“不争哲学”,正是成就她伟大人生的一个支点。(东原)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杨绛先生 去世 不争哲学


“科学突破奖”获奖科学家举行学术报告会
美加州南部突发林火
西成高铁今日开通 动车组列车整装待发
五光十色夜未央 缤彩纷呈灯光节
直击中俄反恐特战精英直升机索降现场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 缅怀先人祭奠亡灵
印尼阿贡火山持续喷发 火山灰覆盖地面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