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垃圾围村”不再是远方的故事
乡村垃圾治理早已刻不容缓。可是严峻形势之下应对行动迟缓,原因无他,掌握话语权的官员、媒体人士及各行业精英,都生活在城市里,正在遭受垃圾“熏陶”的村民,并没有什么舆论话语权。
多少年之后,当村里的孩童问无处不在、臭烘烘的“垃圾山”从哪里来的时候,他们的爸爸妈妈或许只能无奈地回答:从你爷爷和爷爷的爷爷那里,就开始“愚公堆山”“垃圾围村”的工作了。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华商报》注意到了乡村垃圾问题:一些村头的垃圾山竟然堆起来几十米高,不断向农田扩散,生活垃圾随意散落,麦田里散落着塑料袋破酒瓶,城市生活垃圾运至城郊乡村造成“垃圾处理场”……怎一个触目惊心了得!
此前,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说,我国环境污染正在发生一场“上山下乡”的时候,数据说我国农村每年垃圾1.2亿吨的时候,我们就像在听远方的故事,“那是他人的生活”,没多少痛感。而当令人震撼的“垃圾山”图片摆在面前,再装鸵鸟就不是个态度问题,而是良心问题了。
乡村垃圾治理早已刻不容缓。可是严峻形势之下应对行动迟缓,原因无他,掌握话语权的官员、媒体人士及各行业精英,都生活在城市里,正在遭受垃圾“熏陶”的村民,并没有什么舆论话语权。因此,治理农村垃圾的行动速度,远远落后于矛盾加剧的速度。甚至连最基础的农村垃圾怎么管,谁来支付管理成本,都还说不清、道不明。
先看城里人怎么解决“垃圾围城”问题:他们确实支付了一些代价,包括每家每户交垃圾处理费,雇佣专人及时清理、运送;他们动用了强大的行政权力,把城市垃圾的处理场统统建在了乡下;把市民意见很大的污染企业,一步步迁移到城乡接合部的乡村部分;他们随意抛撒编织袋、塑料瓶的陋习,在城里克制得较好,专挑周末乡村游去“过把瘾”……
遗憾的是,全国近60万个行政村,不少仍停留在垃圾自然堆放的“原生态”。村民并没有掏钱处理垃圾的“习惯”;而另一个更顽固“传统”,是想把垃圾丢哪就丢哪,东一个瓶子西一个袋子,都很“自然”,大多不愿改变习惯,付出约束自己的“代价”。
经费、人力、技术、观念,都是需要支付的成本。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花最小的成本,赚更多的钱”,能视而不见的就先搁置,看不见摸不着的“冤枉钱”能不花就不花。我老家有句话糙理不糙的俚语,屎堵到屁股了,才知道挪个地方——现在看来,已经到了“堵屁股”的时刻了。
“农村垃圾治理”这两年在政府文件中多被提及,说明问题被重视了。如何将重视转化为行动,不是说说就能实现的。面临复杂的乡村垃圾问题,要更多一些统筹与长远意识。加大各方面投入,用几年时间建立一套乡村垃圾收、送、处体系,同时普及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动村民参与环境治理。这个成本现在不支付,必将积重难返。
联合国今年世界环境日确定的主题是“为生命呐喊”。真的需要以“为生命呐喊”的劲头,重视正在愈演愈烈的“垃圾围村”。首先得有十足的“痛感”——不只是环境日这一天,记者把触目惊心地照片摆了出来,更在于日常每一天,有能力调动资源的人,能以为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支付成本——今天不想付的成本,将成为明天承受不起的惨痛代价。(毕书之)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垃圾围村 乡村垃圾


美国旧金山圣诞老人大聚会
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
不走陆路改空降 “圣诞老人”搭热气球出发
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泉州开幕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领取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
伊拉克民众集会庆祝击败“伊斯兰国”
探访中国造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
华盛顿点亮国会圣诞树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