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翟俊杰:用长征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他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对电影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是中国红色军旅电影的探索者,从《血战台儿庄》到三拍长征故事,不断创新、突破、超越;他是演艺界的孝子,多次“带着”母亲拍电影……本期对话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翟俊杰。
翟俊杰
古典诗词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电影
1941年,我出生在河南开封一个书香人家。我的祖母是中国传统的劳动妇女,在夏天乘凉的晚上,她经常给我讲《杨家将》《包青天》等中国传统故事。我的祖父是女子师范的国文教师,我4岁就开始跟着祖父学习背诵古文,《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大量古代文学经典都是那个时候记下来的。70年过去了,这些古代经典我几乎还能倒背如流。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我一生都对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着迷。
从事电影拍摄工作后,我发现,中国古典诗词里包含了很多电影元素。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宛如一个镜头融入另一个镜头的“叠化”效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恰似电影中“升”的镜头运用;几乎人人能口诵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直就是一个微型电影的分镜头剧本,把构图影像、光调色调、情境气氛、人物感情都勾画出来了。电影是个舶来品,来到中国才100多年,而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这些电影表现手法,我认为是一种“艺理相通”,这种“艺理相通”是联系文艺领域各个门类的共同纽带,值得好好学习借鉴。
战火洗礼让我更加懂得感恩和责任
1958年,我揣着一本祖父抄写装订的文摘,考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学习无线电专业。1959年,我参军当上文艺兵,挎包里装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奔赴遥远的喜马拉雅风雪高原。我经历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在战场上,文艺兵也要参与掩埋烈士、押送俘虏、站岗放哨。需要演出时,我们就在雪地、草原、哨所、阵地为藏族同胞和战士们表演节目。晚上,我们就在羊圈、马厩或汽车轱辘底下睡觉。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远远看到一股浓烟飘上天空。大家摸索着前进,走近了才发现,浓烟是边防五团副团长乘坐的小吉普车燃烧产生的,车已经被烧得不成样子,不远处的土丘上有很多弹壳,副团长他们被敌人伏击牺牲了。当时我们没有像现在影视剧里表现出的那般嘶吼、号啕,但保卫祖国边疆的决心在心里更加坚定。
再后来,我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解放军报社做记者、编辑,我常深入到部队的最基层,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军队、对国防的理解。1976年,我成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员。
这些经历都是生活赋予我的积累,为我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感恩生活,感恩部队,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也更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三拍长征是我最大的骄傲
战争题材电影是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我一直钟爱这个题材,先后拍摄了《血战台儿庄》《七战七捷》《大决战》等。值得一提的是,我曾经三次拍摄关于长征的电影,每一次拍摄我都力求做到:创新、突破、超越。
第一次拍长征,是30年前的电影《金沙水拍》。我试图通过讲述长征途中毛泽东以及他身边人的故事,营造一种悲壮色彩。影片一开始就是毛泽东和贺子珍在长征路上生了一个孩子,他们忍痛将孩子寄托在老乡家。同时,贺子珍的小弟贺敏仁也参加了长征。贺子珍为了掩护战友身负重伤。贺敏仁心疼姐姐,跑到寺庙里拿了几块铜板买酥油,想给姐姐补充一下营养。但是铁的纪律不允许这样的行为,最后贺敏仁被执行枪决……我认为,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绝不是战史的简单描述,而是在历史资料基础上的艺术加工。
第二次拍长征,是20年前的电影《长征》。我选择诗意化的表现风格,全景式地展现波澜壮阔、悲壮感人的岁月。在音乐上,我采用“声画对立”的手法,惨烈的场面出现的是凄美的《十送红军》歌曲,我还把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词做了改动:“问一声亲人红军,此一去西征何时才回还?”绝大多数战士在长征途中倒下,永远回不来了。这种“声画对立”引起人们丰富的艺术联想。
第三次拍长征是前些年的电影《我的长征》。这一次,电影的男主人公是一位十几岁的红军小战士,他的家人、战友都在长征的不同阶段倒下了,他历经艰苦,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战士。这是一部红军战士的成长史,更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三部长征作品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我自己理解和发扬长征精神的过程。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者有机统一的艺术作品,是我的职责。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还有意四拍长征故事。我曾多次到井冈山、瑞金等革命根据地采风,希望获得更多灵感、更多故事,实现创新突破。
“带着”母亲拍电影
在拍电影《大决战》前,我的父亲已经病重。我在临出发前给他磕了个头。父亲说,忠孝不能两全。母亲说,公家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儿,家里的事儿再大也是小事儿。我听了父母的话很感动,洒泪出发了。到达拍摄地后,我就连续收到家里发来的三封电报:“父病重速归”“父病危速归”“父病故速归”。组织上批给我三天假,让我回去送送父亲。父亲遗体火化后,我把一点骨灰放在一个小盒子里随身携带,晚上就放在枕边。
父亲去世后,我更加珍惜母亲健在的日子。早年母亲行动还方便的时候,我为了多陪伴母亲,每次拍戏都自掏腰包“带着”她。我在拍摄现场指挥,母亲就坐在我旁边观看。我的分镜头剧本,母亲是第一读者,有时她还会跟我说:“这个镜头,好像用近景比较好吧?”看到母亲健康地陪在自己身边,就算什么话都不说,我也是心安的。
因为对父母的孝行,我被评为第一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我经常告诫儿女: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之人不可交,对于孝道的推崇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一家人的血液里。
拥抱生活才能拥有好故事
文艺工作者不能高高在上,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才能获得最真实、最动人的故事。我曾经到赣南红色苏区采风,听说了一位老奶奶的故事。这位老奶奶和丈夫结婚后第二天,丈夫就随着红军大部队长征了。后来,她的丈夫牺牲在长征路上,但老奶奶坚信丈夫一定会回来,一直在等待丈夫回来,直到去世。我亲自参与了这部专题片的编写录制,并给这部片子起名为《红土地上的望夫石》。老奶奶盼夫归的形象,就像是红土地上伫立的石刻雕像。这个故事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如果不深入基层,可能连片名都想不出来。
我拍军事题材电影的时候,经常告诉演员,不管是扮演八路军还是红军,都要实地去体验艰苦的生活。真正接触那里的环境后,强烈的反差本身可以让演员更加理解、更加靠近所扮演的人物。
很多人问我,对年轻导演、编剧、演员有怎样的期望?我期望年青一代的影视工作者,能真正坚守中华文化,热烈拥抱现实生活,同时汲取先进的电影艺术理念,把国产电影、电视剧拍得更加精彩,不但服务于祖国和人民,而且能够更好地走出去,向世界艺术化地讲述我们中国的精彩故事。
人物简介
翟俊杰,1941年10月生,河南开封人,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主要作品有《血战台儿庄》《长征》《我的长征》等,多次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等,2005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中国文明网、光明网记者根据访谈整理)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翟俊杰 长征精神 中国故事 古典诗词 战火洗礼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