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城市内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城市频频陷入汪洋,究竟是排水系统水准太低,还是极端天气的祸端?向社会公布有关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的明白账,是最好的答复方式。
6月14日至16日,南方地区将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大范围的暴雨过程,部分地区日降雨量可能突破历史同期极值,中国气象局也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四级应急响应。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此前就曾通报,今年入汛以来全国逾百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为近5年以来同期最多,长江、松花江、淮河、西江等今年汛期可能发生大洪水,连日来暴雨频频袭击相关区域就是新添的证据。
城市防洪体系薄弱,导致城区在强降水中内涝严重,已经成为当前很多城市的普遍软肋。面对可能降临的大洪水乃至特大洪水挑战,相关城市的生产生活将遭受内涝的严重困扰。
当然,曾经遭遇“看海”困扰的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有不同看法。相关负责人在回应质疑中往往表示,城市防洪、排水的设施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城市遭遇内涝是因为极端天气的意外侵袭。
而规划、建设界的很多专业人士则认为,大小城市频频出现“看海”的奇景,主要的原因在于:城市规划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市政管理中“重建设轻维护”。
把极端天气作为检验城市排水工程的一般标准,确实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对城市排水而言,所谓极端天气,是指偶发的高强度降水天气。以应对确实罕见的极端天气为目标,需要大幅度提高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一则导致建设成本相应大幅度抬升,二则导致日常使用效率的下降和不必要的浪费。
城市频频陷入汪洋,究竟是排水系统水准太低,还是极端天气的祸端?向社会公布有关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的明白账,是最好的答复方式。城市现有排水的标准是怎样的?现有的城市排水系统排涝能力的上限是多少?应对突破排涝承受能力的极端天气,排水系统建设标准需要提高多少、成本要增加多少?把这些关键数据列出来,公众自然会弄清楚暴雨淹城的成因,应该归咎于极端天气还是薄弱的城市建设。
暴雨来袭,洪水将至。相关城市即使没法在短时期内做到万无一失,也要通过系统地调研和梳理,计算好城市排洪承受能力与可能降临的大洪水之间的差距,一边做好“补缺补短补软”防洪排涝的应急举措,一边对极端天气可能导致的积水区域和时段予以预警,以此保证市民和企业的生产生活安全。(许晓明)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城市内涝 排水 天气


中国十佳劳伦斯奖颁奖盛典 孙杨丁宁获最佳男女运动员
维也纳:圣诞市场气氛浓
康熙几何“课本”亮相内蒙古
24小时书店现身河北 市民乐享“文化”夜生活
沙特在首都上空拦截一枚导弹 网友拍下画面
海南海事局南海救助局开展首次海空联合巡航
柏林民众纪念圣诞市场恐袭一周年
安理会再次延长跨边界向叙利亚提供救援授权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