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老好人文化”是社会秩序的大敌
太多的人秉持“老好人文化”,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的逆淘汰:做一个“老好人”常常被理解、认可,而坚守原则的人要承受沉重的压力。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最近被一些媒体贴上了“中国最严导师”的标题——他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学习与科研,未经许可不允许做与科研无关的兼职;他不定期组织学生读书,对每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认真记录;有硕士研究生没有合理安排好时间,未能发表申请学位所需的SCI论文,离校时只拿到毕业证而没有学位证……有学生抱怨科研太辛苦、导师管得太严,这位教授却说“我宁愿成为你们眼前的逆境”,“一个人腿上绑了沙袋能跑步,以后脱去沙袋,就跑得更快”。
现如今,一个导师带几名甚至十几名研究生的情况屡见不鲜,必然会出现导师无暇教导、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的现象。因此,有人对马臻教授的做法表示不解:何必那么当真?何必得罪人?在一般人眼中,这个一丝不苟的“家长制导师”,确实是一个“另类”。但是,当他带出来的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各种称号的肯定,那些曾抱怨过太辛苦的学生,或许会感谢他。
象牙塔中的这个“另类”,有助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当下社会无原则的“老好人文化”,究竟好不好?常常听人抱怨,中国社会秩序性太差、原则性不强,到处都有不讲规矩的人和事,很多事情没关系就办不了,有关系则什么都不是事儿。大家都不愿意得罪人,也不习惯处处按原则办事。
这种无原则的“老好人文化”,其实两千年前就被孔子狠狠批驳过。有人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说:“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仍然说:“未可也。”他说:“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也就是说,所有人都称赞一个人和所有人都厌恶一个人,这人都是不好的。一个真正的好人应该是有原则的,善良的人爱他,邪恶的人厌恶他。这番话点出了好人和老好人的区别,那就是是否坚持原则。我相信,那些有追求并愿意付出努力的学生会喜欢认真负责的老师,而那些原本就想混个文凭的人才会对严格要求的老师畏惧且愤恨。
我们抱怨社会秩序不佳,但对于如何改变社会秩序,又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于是,很多事仅仅停留于抱怨。其实,社会秩序并不是虚幻的无物之阵,而是由很多小的系统的秩序构成的,如果一个个小的秩序系统不牢固,人情就会很容易冲破秩序的堤坝、原则的栅栏。导师给学生放水,警察给熟人放水,官员给商人放水,安监部门给企业放水,这里面子抹不开,那里好处舍不得,远处还有七大姑八大姨需要关照,结果必然是法律、规则、秩序等一再被放到“人情”之后。
更诡异的是,太多的人秉持无原则的“老好人文化”,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的逆淘汰:做一个无原则的“老好人”常常很被理解、认可,就连一些“老好人”因腐败栽了跟头都有同情之人;而坚守原则的人,动辄要承受沉重的压力,被另眼看待。就在这几天,复旦另一位副教授,就因为坚持论文不能漠视学生的署名,而被称为“任性的坚持”,也被一些人认为是“不通世故”。
身处现代社会,我们并非必须与人情冷暖绝缘,而是要与扭曲了的滥情绝缘,要将法与情摆到正确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人获益的社会,跟没原则、没底线的“老好人文化”,原本就是水火不容的。我们不能把理性、原则视为一种服务于自己欲望的工具,而应该将其视为信仰、内心深处的基石与头顶上的道德律令。
做好人,不等于做无原则的“老好人”;讲规则,有底线,同时有人情,才是最有魅力的人。各行各业,都面临重建刚性原则意识的问题,但处处降低门槛、降低底线,眼前的舒服很可能会成为明天的不舒服,到头来害人害己。所以,一所大学里出现一个“宁愿成为学生眼前逆境”的老师,我们实在应该珍视,也应该反思——在无原则、无秩序的社会生活中,自己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毕诗成)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老好人文化 社会秩序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