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图说 图说
985、211时代或终结 高校发展如何破除身份壁垒?
中新网北京6月30日电(吕春荣)近日,有消息称,“985”“211”工程将被废除,对此,教育部日前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对此,专家表示,“985”“211”曾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如今,这些高校身份标签将成为历史,有望破除中国高校发展的身份壁垒。那么,“985、211时代”或终结之后,高校发展和竞争如何打破身份壁垒?
“985”“211”或将成历史,迎来“双一流”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语委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通知》特别指出,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其中,包括2004年发布的《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2009年印发的《关于印发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等均在废止文件之列。
“985”“211”将成历史?据媒体报道,27日,教育部在回应中肯定了“985工程”“211工程”取得的成绩,但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及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对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教育部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显然,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双一流”建设时代。早在去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到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后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
《方案》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985”“211”的历史沿革
或将成为过去式的“985”“211”,又有多久的历史?记者注意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推出“985工程”、“211工程”,以此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1998年,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截止到2011年,全国共有39所高校入围“985”工程。该工程五年一期,目前已经施行了三期。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211工程”自“九五”期间立项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180亿元,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112所高校入围。
简单说,凡是入选 “211”、“985”工程的高校都是非常优秀的学校。这些院校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大都列入提前批次和本科一批重点。有业内人士表示,“211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院校,“985工程”院校则是“重中之重”。
“存废争议”由来已久:被指身份固化、资源不均
近年来,“985”“211”的存废问题一直备受舆论关注,并持续引发社会热议。
有观点分析,之所以是否废除“985”、“211”工程会成为舆论焦点,是因为将高校分“三六九等”带来的不公平:一方面,“985”和“211”是国家要重点扶持的高等院校,会得到更多的资金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上经常可见“985、211高校毕业生优先”的字样,很多人认为这种“名校”论调是一种“歧视”。
据媒体2014年11月报道,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7月,占本科数量14.3%的“211”“985”高校拿走了全国七成政府科研经费,其中,2009年至2013年间,“985”拿走1394.94亿元,占总经费52.7%;“211”拿走510.66亿元,占总经费的19.3%,其他高校仅占28%。
记者注意到,因面临着身份固化、高校资源不均等问题,“985”“211”的存废争议由来已久。
早在2014年,当年4月,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称,“因为现在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按几个要素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其中一个就是学校进入ESI(也就是世界公认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的学科数。”该发言经媒体报道后,便引发了全民关于“985、211工程是否要废除”的热烈讨论。
此后,关于“985”“211”的存废争议仍时常出现。2014年11月,一则“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的传闻在网上持续发酵。当时,教育部迅速通过其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公开回应,称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但关于“985”“211”高校存在价值,关于教育资源失衡、大学等级森严、利益固化等弊端却再度成为热议焦点。
“985”“211”成过去式 透露哪些信息?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析,“985”“211”在过去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由于高校认定具有“终身制”,影响了一些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也损伤了的教育公平和效率。
类似的观点也出现在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此前,《方案》明确指出,以前的重点建设方案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储朝晖也表示,当前,教育部门推行创建“双一流”,此机制更加开放灵活,它意味着,将来有更多的高校可能加入到“双一流”的建设队伍中,甚至一些普通学校的学科也有可能入围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中。
山东一所高校校长向中新网记者表示,“985”“211”将成历史,其反映出了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将破除固化的高校身份认定。“过去,教育部门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先对高校进行身份认证,并以此将资源进行关联,实际上,就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性。”
不过,这位校长也认同,国家通过“985”“211”工程建设,确实也发展出了几所极具竞争力的高校,历史贡献不能否定。
国家推进“双一流” 高校如何练好“内功”?
“985”“211”或将成过去式,下一步,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无疑成焦点。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提出,多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措施,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新批准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大学走出国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办学。
此外,近期,有媒体报道,一位教育部官员表示,“双一流”建设的评审标准和资金分布都会有新的机制,不会像以前一样向确定的一所高校拨款。“会更注重学科建设,同时在遴选上,会有滚动淘汰的机制加入。”该人士还表示,新建设方案会给一些之前没入围“985”和“211”的学校一些机会。此外,以前入选的高校,并不一定会被确定为“双一流”。
“未来高校将迎来更多的竞争,各高校修炼好内功势在必行。”储朝晖指出,在国家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内部建设。其中,最主要的是,高校应该找好自己的定位,结合自身条件,利用自身资源,发展出有特色的专业。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析,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将提升许多高校的积极性,会鼓励更多的高校推动学科建设,完善大学整体规划。此外,一些普通高校也有可能受惠于此项目,获取更多的教育资金,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在顾明远看来,各所高校未来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这有利于推进各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高校间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对此,高校应该要注重良性竞争,协同合作。
编辑:曾珂
关键词:985 211时代终结 高校发展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