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郝振省:阅读“活生生”的经典

2016年07月18日 09:42 | 作者:郝振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阅读经典的背景与意义在于,当下全民阅读浪潮中,一年出书近45万册,从供给侧角度来讲,书籍是充分、大量而良莠不齐地如潮水般涌来,但读者因阅读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能够读到真正入脑、入心的书籍是有限的。供给侧的矛盾,决定了读者在大量书籍中应该阅读有价值的书,在有价值的书中应该阅读经典之书。可见,无限的书海与有限的阅读能力,决定了“全民阅读”阅读的是经典。经典本身内存丰厚,处于知识“金字塔”的顶端,只有站在顶端,才会收到“一览众山小”的效果,从这一角度而言,应该将有效的时间用在有效的阅读上,这也需要阅读经典。

作者近影

作者近影

那么什么是经典,应该阅读怎样的经典?就全民阅读而言,我认为编辑出版人,或不限于编辑出版人,都应该在责任担当的基础上,具有“六性”,即文学的感性、史学的智性、哲学的悟性、科学的理性、艺术的灵性与伦理的德性。六性的提出,为阅读经典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可避免“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尴尬。同时,对于经典的理解,也不必太过厚重。比如文学方面,作品既可以是古代的《红楼梦》、《水浒传》、《牡丹亭》等,也可以是近代的“做官就读曾国藩,经商就看胡雪岩”,有关曾国藩、胡雪岩的历史小说中蕴含着政治运作的韬略、处理人际关系的妙方等,都很有价值;史学方面,单就“中国历史小丛书”来讲,将一个历史事件制作成一本小册子,如文景之治、靖康之难、康雍乾盛世、甲午海战等,都值得去阅读;哲学方面,黑格尔的《小逻辑》、康德的“三大批判”等过于高深,不很符合大众阅读水平,那么就可以阅读一下“马工程”中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等,此书把经典著作中包括“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在内的基本概念、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本质联系等都一一阐述出来;科学方面,应涉猎一些科普性书籍,以及如大数据、互联网、数字化生存等有关最新科技发展的书籍;艺术方面,可以阅读一些音乐、美术等方面入门的书籍,也可以阅读一些交叉学科书籍,如《科学艺术哲学》;伦理方面,主要指中华传统文化相关书籍,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怎么阅读?有些人觉得过于庞大,找不到阅读的入口。其实,可以先分析与总结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些规律与脉络,比如中国思想家都是以解释先贤学术的面貌出现,那么我们阅读书籍就可以追根溯源,归结为三玄、四书、五经、六典,十几种书。其中“三玄”指的是老子、庄子与《周易》,“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孝经》、《春秋》,“六典”指《金刚经》、《法华经》、《涅蓜经》、《华严经》、《坛经》与《维摩诘经》。当然,经典没必要只局限于古代,也可以包括现当代一些精品图书,比如王树增的《长征》、金一南的《苦难辉煌》等理性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当代作品。

经典是一个人在文化基建中的根本,也可以说是母文化。经典阅读首先应该读完、读进去,再到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然后在一生中根据工作、生活等需要不断翻阅、思考。经典不但影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影响方法论。比如西汉司马迁《史记》,讲到道德与才华关系问题时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讲的是,才学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学的统帅,德行比才学更重要。《史记》告诉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定要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反过来,只有不断与工作、生活融合在一起的作品,才具有经典的品格与作用。阅读经典,可能不像具体方法那样很快获得效益,但它起到长期、根本、全面的作用。比如,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可以在遇到困难时看到光明,获得胜利时发现危机,浅显中找到深刻,哲学的逻辑性有利于思想的条理性、反思性有利于思想的深刻性、辩证性有利于思想的全面性、宏观性有利于思想的全局性。

经典是文化精品,具有永恒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其作用是超时空的。经典一旦读进去,就会和阅读者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对其身心起到调剂与熏陶的作用。比如心情不愉快时,可以背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郁郁不得志时,可以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由此可见,有别于学者所研究的经典需专业、高深等,全民所阅读的经典则需雅俗共赏,大众需要阅读一些用现代文字表达古代深刻思想的书籍。在全民阅读热潮中,我们不要把经典变得高不可攀,让人望而生畏,而应想方设法地既维持经典的审美规格,又将其实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如此,经典才能变得“活生生”,时刻跳动着时代脉搏,为读者所认可。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中国编辑学会会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郝振省 阅读经典 全民阅读 书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