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协商 协商
济南市政协专题协商海绵城市建设
什么样的城市不怕暴雨
“7·19”那天成功错过了大暴雨的济南,应该庆幸这出“狼来了”。万一“狼”真的来了,泉城怕是要变“湖城”。这也正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意义之一。
7月22日,济南市政协召开“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加快海绵城市建设”专题协商会,为进一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献计献智。
7月19日当天,济南市出台了《关于贯彻鲁政办发〔2016〕5号文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出,自2016年起,在试点区域的示范带动下,全面启动市域范围海绵城市建设。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至少75%的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计划到2020年年底前,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上述目标要求;2030年80%以上面积达到目标。
近期工作要求与远期建设规划如何完成呢?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所副所长梁玉表示,要加强对源头南部山区的控制,力推生态建设,尤其是植物配置形式要以自然多层次混合植物群落为主体。济南市政协副秘书长聂爱华则提出,济南北部自古以来都是天然的雨水调蓄空间场地,应恢复其调蓄功能,并在小清河沿线规划建设生态湿地。
梁玉建议,在住宅区把集中绿地改成小面积、零散的片区绿地,在道路和公园适当建设下沉式绿地和植草沟,增强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城市绿地是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场地。”济南市政协委员李成表示,要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和质量,推行LID低影响开发,如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等国内外规划与建设案例颇多。
济南市政协委员王东晨呼吁在山体周边升级蓄水设施,增设更多雨水汇集、缓冲下渗的区域或相应设施。他建议在增加渗水面积同时要重视渗水效率,配套相关技术措施,特别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增加城市排水管网的单向渗水功能。
拒绝城市“看海”,在提升滞蓄功能的基础上,也得学会“水来土掩”。山东大学教授曹升乐认为,要分析济南降水特点,做好工程设计,“洪水也可变成资源”。
技术、工程层面之外,管理该怎样科学有序推进呢?聂爱华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近二十个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协调指挥工作。此外,应因地制宜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加强设计、施工、监理的管理体系建设。
“必须重视持续的实时监测数据,靠实测数据说话,才能科学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效。”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徐征和建议,应加强监测评估工作,建设形成系统完整、软硬一体、多部门协作的海绵城市一体化管控平台。
据悉,济南市将尽快完成高水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与论证报批,把海绵城市要求纳入常态化管控,加快制订PPP项目绩效考核办法等。为防止“为海绵建设而海绵” 问题,将实施好“1+N”战略,即与黑臭水体整治、老旧小区改造、“四供两排”管网改造与完善结合起来,争取不扰民、不浪费,花一份钱办好几件事。
编辑:薛鑫
关键词:济南市政协 海绵城市建设 “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