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生活太“宅”身心俱损 全球都为阿宅们担心
有了网络,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大事,不去商场就能买到心仪商品,不必舟车劳顿就能和亲友无限畅聊……基于这点,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的“宅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开始在全球年轻人中流行,并逐渐衍生出“宅文化”。虽然“宅”是个人生活的自由选择,但各国专家还是对此表示了担忧。
多国民众都爱“宅”
小张是北京一家公司的白领,整日忙忙碌碌,每周最盼望的就是周末。一到放假,蒙头睡到自然醒,起来后就是看电影、看漫画、刷朋友圈、更新微博。家里备着泡面和零食,饿了就随便吃点,困了就倒在沙发上睡会儿,十足的“周末宅女”。“有时,我也想出门和朋友逛街,但起床、梳洗、打扮完已经是下午了,想想就算了。”小张说,上班5天已经够累了,周末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
“在自己的空间里能让我找到安全感。”“宅男”小王毕业两年来换过数次工作,一次次的工作让他尝尽职场的辛酸。半年前,小王辞去工作后,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家度过,购物选择“淘宝”,吃饭就叫外卖,在网上玩游戏、看电影、聊聊天……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自在的生活状态,无拘无束。为此,小王家人抱怨他荒废时光,不止一次劝他振作起来。
像小张、小王这样的“宅族”如今十分庞大。国内调查发现,七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很“宅”,22.4%的人最长一周都“宅”在家,除了吃饭就是对着电脑。“宅生活”国外甚至比我们还糟。
日本是“宅人大国”,“宅人”这个词就是他们发明的,日常谈话中,日本人习惯将宅人称作“阿宅”。2011年,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调查发现,日本约有阿宅2285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5个日本人中就有1人是阿宅。日本“草食男”的叫法就是指很多男性因为宅而变得非常柔弱,毫无进取之心,且多是啃老。他们以消极遁世的心态活着,不去找份稳定的工作,而是打打零工、买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对于未来不做打算,也不成家。日本社会因此担心“日本不会毁在阿宅们的手里吧!”
德国人也很“宅”。前不久,一项调查发现,一半德国人都爱宅在家,这一生活方式导致50%的德国人几乎从不运动。为此,德国社会经常发起类似“动起来,德国!”的运动,呼吁大家走出家门。英国广播公司则报道说,英国18~30岁年轻人中,约四成都是“宅男宅女”。2009年,《韩国日报》的报道称,该国约有10万名“宅族”青年。
“宅”往往是为了逃避
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看来,人们越来越“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产物,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居住形态的变化。过去,住宅区多是平房、筒子楼,厨房、厕所需要共享。如今,住宅功能一应俱全,足不出户就能解决吃喝拉撒,给人们宅在家里提供了方便。其次是社交方式的颠覆。网络的发展让虚拟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即使不面对面打交道,也可通过电脑和网络满足大部分工作、交际需要,宅在家的效率不受太大影响。第三是压力的增大。拥挤的人群、残酷的竞争、快速的生活节奏,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家无疑成了“宅族”的温暖港湾。他们可以在家自由自在,做真实的自己,不必看人脸色,关上房门享受自己的生活。最后是个性使然。“宅男宅女”大多是“80后”“9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适应了独处的生活方式,不爱和外人交流,更喜欢安静地自娱自乐。还有一些人在社交中受过伤,产生了与人沟通的恐惧,也喜欢封闭自己。
日本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在反思为何日本的阿宅越来越多。他们认为,日本人性格趋于内向,本就不擅于表达。另外,日本家庭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造成孩子的成长过程几乎都和母亲在一起,父亲工作繁忙,很少陪伴孩子。在性格、人格、心理养成时期,日本人一般都由母亲言传身教,母亲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却无法提供父亲可以给予孩子的勇敢、冒险、理性,从而导致很多日本孩子阴柔有余而刚强不足。日本社会又是个竞争激烈、弱肉强食的角力场,没有强大的内心,进入后只能惨败。很多日本青年初入职场时往往无法适应,一旦遇到欺凌或不公正待遇就更有挫败感,只好选择逃避,将自己反锁在屋子里,以求得到一些安全感。
生活太“宅”,身心俱损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沈雁英教授告诉记者,人们偶尔“宅”一下,有助缓解压力,但长期安于这种状态,很可能“宅”出问题。“宅人”最常见的问题是三餐不定,饿了往往点外卖、冲泡面、吃零食度日,这些食物多数含有大量的糖和脂肪,久而久之不仅损害肠胃,还会造成营养不良,增加患上多种慢性病的风险。他们待在家中,不是坐着就是躺着,即使吃得不多,但由于缺乏运动,容易热量超标,诱发超重和肥胖。由于时间自由,熬夜、晚起成了很多“宅人”的习惯,长此以往导致免疫力下降,疾病趁虚而入。德国洪堡大学医学院健康学者克洛泽甚至对《生命时报》记者说:“长期宅在家相当于自己坐等疾病找上门来,不仅威胁个人健康,还会加重国家医疗支出。”
除了身体,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彭旭表示,天天宅在家里,不用修饰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邋遢、不修边幅,还会丧失对生活的兴趣。人生来就是群居性、社会性动物,需要通过社交获得自身、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而“宅男宅女”终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上去是把外界烦恼关在门外,却可能让自己更焦虑。同时,由于缺乏当面交流,还易形成社交恐惧,变得封闭、孤僻,甚至引发抑郁症。
彭旭的担忧其实正在日本上演。很多日本宅人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一些阿宅甚至成为犯罪者。比如,日本埼玉县一名25岁的男阿宅,长年把自己关在房里,沉迷网络,性情变得易怒。一天,他的母亲在他睡着时打扫了房间,他醒后认为受到安全威胁,竟用刀杀死母亲。事实上,他一直依赖母亲养老金生活,母亲也是唯一能和他说话的人。
走出去才能找到生活目标
彭旭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交往的需要,也对外界抱有期待。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宅”,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后,都会由于自我价值难以实现而对此丧失兴趣。只有走出自己的小空间,进入现实的大世界,才能找到生活的目标。想要走出“宅生活”,不妨从小事做起:保持好的生活习惯,不能想睡就睡、想起才起,回归正常作息时间;多给自己创造接触外界的机会,从最亲近的人开始,比如和家人一起买菜、逛超市;约见知心朋友,逛街、聊天;制定旅行计划,定期出门旅行。
即便偶尔“宅”在家中,也要尽可能“宅”得健康。沈雁英建议,“宅”的时间最好是节假日,经历一周的繁忙,适当休息未尝不可,但别熬夜、晚起;一日三餐需要规律,尽量动手做饭;看电视、玩电脑切忌久躺或久坐,尽量每半小时活动一下;最好用一些修身养性的活动替代上网,比如听音乐、做瑜伽、练书法等。
在鼓励人们走出去方面,各国都在探索并呼吁。日本专家呼吁,减少社会压力、改变家庭教育现状是根本方法。另外,日本社会希望掀起崇尚开朗、自信、友爱的文化风潮,而不是一再的谦卑、忍耐,以便让人们彼此接受各自的不同和缺点。德国健康学者克洛泽建议,城市、社区和企业应定期组织健身活动、体育比赛,号召民众参与,让人们在运动中社交。
法国和德国相邻,可法国人却普遍不爱做“宅人”。2015年发布的《法国人休闲活动观察报告》指出,高达90%的18~34岁人群,常与亲朋好友外出休闲,比如去餐厅或酒吧、看电影或戏剧、参观文化展览等;年纪稍长的法国人,即使待在家里也不只是看电视,他们喜欢研究食谱、栽种植物、打理花园,或玩各种棋类游戏。
专家认为,法国人不爱“宅”在家可能有三个原因:首先,除去周末,法国人每年还有大约50天的带薪假期,调查显示,法国人拥有的自由支配时间位居世界第一,每天约有5小时用于娱乐消遣;其次,法国是世界上文化活动最多的国家,音乐节、电影节、美食节、科技节,人们总不缺少理由外出,在他们看来,走出家门能帮自己和孩子了解世界,与他人分享和交谈才能打开视野;第三,法国人普遍认为,网络虽然便捷发达,但真实的见面交流更好,因此一半的法国人都曾将网友转变为生活中的朋友,建立长期或短期的朋友关系。
编辑:赵彦
关键词:宅生活 生活太宅 身心俱损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