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莫让古建因缺乏保护意识而消亡
近日有媒体走访中国文物大省山西的古村落,发现古建保护面临窘境,文章援引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的说法:古建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古村落,山西大约有2000座,但由于资金不足、产权纠纷等原因,大多数古村落年久失修,近一半古建筑面临倒塌危险。
且不说山西当地近一半古建筑面临倒塌危险的结论是否足够严谨,但近些年山西古建面临的困境引发了众多媒体的关注确是事实。2015年《光明日报》曾报道,山西73%以上的古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如何留住历史的记忆》 2015年2月11日)山西的古建资源到底有多少?此前媒体报道的一组数据或能给出答案:山西是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总量多达28027处,其中木结构建筑上起魏晋,下至民国,时代连续,品类齐全。尤其现存元代以前木结构建筑470座,占全国现存同期同类建筑近80%。(《中国古建保护面临专业队伍“匮乏”的挑战》 新华网 2012年12月26日)这些品质超群的古建连同附属的彩塑、壁画等,共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古建筑标本体系,集中反映了古代建筑文明的综合成就。
然而,这些令人钦羡的古建资源,似乎并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保护意识和规章制度。去年有媒体专门聚焦了山西晋城一些地方为了采煤而毁坏、拆除古建的做法,事情曝光后,当地政府表示将深刻汲取教训,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整改。作为不可复生的历史资源,相较于诱人的眼前利益,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容易面临被弃之不顾的风险。
不断见诸报端的“中国平均每天都有80到100个古村落在消失”(《让每个中国人都有“家”可回》 新华社通稿 2015年4月30日),“在长江、黄河流域,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到2010年锐减至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急剧消失意味着什么?》 光明日报 2014年1月9日),这些数据恐怕并非是危言耸听。多数古建筑走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而毁坏与消失却在旦夕之间。若每个地方主政者都怀着“多不足惜”的心态,无异于是古建保护最大的隐患。
谈及古建资源保护的不足,当然可以找出太多的理由与现实原因,资金不足、产权纠纷、专业人才匮乏等等。但一切事在人为,就古建保护而言,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当是摆正意识的问题。讽刺的是,与大量传统古建筑、古村落遭致冷落相比,当前不少地方在修建仿古建筑、挖掘地方历史资源上,似乎又并不缺乏热情与投入。这再次反映了古建筑的保护,可能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对于古建历史价值的认识不足,自然会影响到地方在投入上的偏好。事实上,从功利的角度而言,强化古建保护,也是为地方的未来进行投资。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古建筑、古村落的稀缺性将愈发突显,无论是作为旅游资源,还是历史文物资源,其价值都将提升。山西拥有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古建资源,虽然在当下看来,保护的成本不可小视。然而从未来看,只要保护得当,必定会成为独一无二的经济与人文“富矿”。这对于正经历产业转型的山西而言,也不无启发意义。
梁思成有言:“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会它的宝贵。”反之,无视古建筑价值,肆意毁坏它们的代价,越往后也将越发体现出来。坐拥规模庞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却没有足够保护它们的历史感与责任意识,无疑是山西的一大遗憾。山西的古建保护的困境,是当前整个古文物保护的一个缩影。因此,对于包括古建筑在内的文物保护,整个社会其实都亟待一场认知的刷新,如此方能真正导向务实的保护行动。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山西 古村落 保护 古建筑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