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变味的“班级微信群”并非孤立现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社交平台迅速普及,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渠道已经进入微信时代。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用于家校沟通的微信群,家长可以第一时间得知孩子的在校情况。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微信群也一样。老师与家长交流越来越离不开“班级微信群”,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班级微信群”开始变了味儿,炫富的、晒娃的、拉投票的、搞推销的、做股票的……(9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变味的班级微信群,可谓照见众生百态。该报道中所梳理出的种种问题,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者,乃是普遍性景象,比如说拉投票、搞推销等等,这在几乎所有的微信群都大量存在;再者,则是独特性现象,比如说家长之于教师的谄媚、家长彼此间攀比炫耀等等,这些无疑是基于特定的身份角色所衍生的。事实上,当舆论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小小的班级微信圈,其真正关心的,想必还是乱象背后的动因与影响。
通常而言,微信普遍被理解为是一种熟人社交工具。但在现实中,随着“见面加微信”成为一项习惯性动作,随着各式与工作、生活有关的微信群层出不穷,微信实质上已经变成了通用型的社交平台。其所贯彻的人际连接逻辑,也经历了从熟人化到“弱联系”直至“陌生化”明显切换。之于此,所谓“班级微信群”,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样本。由于子女在同一个班,家长被拉入了同一个微信群。可事实上,他们相互间完全是“半生不熟”,甚至可说纯属陌生人。
不管是“班级微信群”,还是诸如“业主微信群”、“同乡微信群”等等,都存在着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其设定的入群门槛仅仅是依据一种“原始身份”,而毫无“价值筛选”与“层次区分”的功能。就这样,各种三观不合、鱼龙混杂的人置于同一微信群内,难免会引发各种冲突和争执。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形成某种隔离和静默效应,一部分人继续自行其是,另一部分则沉默离场。
虽同处一个班级微信群,但各个家长彼此并不熟识,于是乎当然也就不会有“为对方负责”的道义自觉,更不会有“碍于颜面”的心理忌惮。时至今日,作为主流社交工具的微信,却始终未曾发育出一套完整的“社交礼仪”,大家总是完全自利、毫无顾忌地使用任性发言刷屏,总难免会搞得乌烟瘴气……变味的班级微信群,从来就不是孤立现象。它既是网络社交礼仪失范的力证,也是现实中“教师—家长”市侩关系的延伸。
那么,或许可以说,班级微信群从没变味,只是随着时间的推延,人们越发觉察到其本就“不对味”而已。(然 玉)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班级微信群 变味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