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推荐 推荐
中科院:近20年西藏生态格局变化率低于0.15%
新华网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 张雪花)藏羚羊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现已达到15万只以上;黑颈鹤的数量也有显著提升,在7000只左右;国际动物研究界认为已经灭绝的西藏马鹿也被重新发现,达到1000只左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达到700多只,占到全国种群数量的33%……这是记者从26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获悉的一组数据。
天然林与自然生态区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只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建设成效的一个侧面。
26日中科院发布《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报告,国新办发布会通报评估报告相关情况,并就公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了回应。
“防沙治沙工程实施之后,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71万公顷,年均减少1.53万公顷,极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转化。”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在会上表示,近20年来,西藏严格执行国土空间管控,生态格局的变化率低于0.15%,“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实施开局良好,高原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重点工程区的生态效益已经开始发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维持”。
据张亚平介绍,中科院于2013年组织专业团队,历时3年研究了西藏近20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评估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的实施成效,得出了六个方面结论:高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沙化面积减少,工程区风沙治理成效显著;退牧还草促进了草地恢复,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农牧区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幅提高,农牧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天然林与自然生态区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向好。
谈到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评估报告首席科学家王小丹表示,一些关键区域、重点区域的关键技术仍然很缺乏,比如退化草地区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重点沙化区的治理关键技术、雅江河谷水土流失治理关键技术等,还需要进一步研发。
西藏的生态功能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有着独特的屏障作用。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确定实施三大类10项工程。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生态 西藏 中科院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