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4年前,我在空降兵某师任政委。那年11月,我带机关的同志专程到南京看望我们师首任师长兼政委向守志。老将军热情接待我们,并深情为我们讲述老部队在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的英雄故事,勉励我们传承老部队的光荣传统,再创辉煌。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向老,他不顾96岁高龄,正在研读党的十八大报告。他在讲到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时那种坚定、自豪的神情至今记忆犹新。以后每次见面,向老或讲他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或讲他向组织写思想汇报的体会,或为我们伟大的党点赞,其情其景犹在眼前。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支撑向老从红军长征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走到今天,是什么给他带来健康幸福的晚年?
百岁高龄的向老,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将。他16岁参加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先后担任过旅长、师长、军长、导弹学院院长、南京军区司令员等重要领导职务,是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去年,向老已99岁高龄,听说我们来访,他早早就在客厅等待。一见面,他便起身相迎,热情地打招呼。客厅不大,陈设简单质朴,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书桌上放着厚厚的书籍和他的书法习作,窗棂中间贴着毛主席像。他虽已满头银发,但身体硬朗,思维敏捷,言谈中抚今追昔,透露着慈祥与豁达。我问老前辈健康长寿的秘诀。老将军淡然笑答:信仰和胸怀。
老将军说,长征路上,爬雪山,过草地,高原寒,炊断粮,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了,举目四处望,荒原漫无边。正是心中有信仰,所以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草充饥志越坚。他接着说,抗美援朝,我们为什么能在武器、装备、后勤补给与对手相差甚远的情况下,一口气把敌人从鸭绿江边打到三八线?上甘岭战役这一经典战例告诉我们,原因就是“气多”,“气”就是意志,就是信仰。
是啊,老将军从没有放弃信仰。文化大革命中,他蒙冤被下放到河南农场养猪、种菜、挑粪,但心中坚信一点:乌云遮不住太阳,总有云开日出的一天。1974年11月,当叶剑英同志代表军委告诉向老,准备给他恢复工作时,向老考虑到自己8年没有参加军队工作,提出当个副职协助主官做好工作。在这种事关个人地位荣誉的关键时候,他更看重的是事业和责任。前些年,体检时发现他肺部有阴影,大家都很着急,他却淡淡地说,战争年代的领导都走了,战友大都不在了,部属也走了很多,我现在是“超期服役”了。死没什么可怕的,打仗时我们叫“光荣”了,哈哈……
向老说过,“只有退休的将军,没有退休的共产党员。”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担任南京市慈善协会顾问后,多次组织为灾区群众、生活困难老战士捐款捐物。担任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和德育顾问,经常给学生写信,讲授革命传统。他关心国家大事,每天坚持看书看报,上网浏览新闻,不时与身边工作人员交流思想。每年他都会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谈他研读党的创新理论的感受,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认识,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关心。
因工作关系,我今年不能到南京看望老首长,遂打电话给南京服务处的同志,了解向老的身体状况,并请他们代向老将军问好。得知老将军心境怡然、身体健康,心里特别高兴,联想近年来几次拜访老首长一幕幕情景,耳边仿佛响起那经典的歌声,“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冻,永远挺立在山巅……”
(刘立根 解放军军事法院副院长)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将军 革命 年轻 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