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作风建设,行百里者半九十
4年前,八项规定吹响了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号角;4年后,“一阵风”的忧虑、“抓小事”的异议、“走着瞧”的心态,已经随风飘落。今天我们透过一线记者的观察,共同回看八项规定颁行以来的作风之变,乃至整个社会静水深流的巨大变化。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多变化需要我们一起去成就。
——编 者
“自从有了八项规定,出去吃饭像做贼,担心被拍了上网,回单位也不好报销。”中部省份一位机关干部感叹,“因为一顿饭挨处分,甚至影响进步,巨不划算!”过去4年,八项规定不经意中成为党员干部的口头禅,更是紧箍咒。
纪律挺起,铁规生威。4年来,中央从我做起、率先垂范,全党看齐跟进、狠抓落实,全国范围内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9.7万人。与此同时,群众发现会所歪风弱了、送礼包车的人少了、政府机关的大门畅通了、干部的办公室变小了、服务态度热情了、办事效率提高了……作风改到群众心坎上,是满满的“获得感”。
“小切口”推动“大变局”,关键在于织密了制度的笼子。以公款吃喝为例,在一个省直机关处级单位,过去有的干部一抹嘴拿回一摞发票,每年公款吃喝几十万元,后来全面收紧,公款接待不仅要有对方公函,还得附上就餐人员名单和菜单;另一家机关单位前不久对公款吃喝“回头看”,要求这4年餐饮发票报销者逐项说明。如果说不出道道,一律退款,有一名中层干部就退了几万元……公款吃喝的报销,曾经就是办公室主任和会计一起“编故事、凑数字”,现在会计像审计,再也不好造假了。正是制度的力量,保障八项规定严格贯彻落实,将治党、治吏、管权推向新高度。 表面看,八项规定只有八条,实则是涉及转作风方方面面的一个完整体系,打开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序幕。全面系统地落实八项规定还需久久为功。
比如,有些地方管住了官员的嘴,但还没放开干部的腿。一提八项规定,许多人首先想到不能公款吃喝、不能乱发奖金等,好像只跟“花钱”有关。实际上,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当前,有的地方在这方面说得多、做得少。特别是公车改革后,许多干部没了专车,有人就以出行不便为借口,不愿下基层和群众面对面,而习惯于在办公室键对键、话筒对听筒。干部不接地气,自会滋长官气,决策就少了底气。
还有的单位文件瘦身了,会议却发胖了。许多工作把开会当“落实”,大会小会都要求一把手参加,派副手去都被视为“不重视”。曾经,华北地区一位县委书记为此发火:今后没有书记县长批准,任何部门不准随便叫乡长书记回县城开会,有问题到一线解决。放眼文山会海,有些会议确实缺干货,领导参加也是陪衬,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内容。如果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泡”会、跑会,试问有多少时间做调研、抓落实?
少数干部认为头上金箍多了,肩上担当就少了。有的视规定为枷锁,缺少“内生动力”,开始混日子;有的做事怕担责,批文踢皮球,转一大圈又回到原点;有的当官像蜗牛,凡事慢半拍,遇事先伸触角探探,发觉不对头立刻缩回。其实,八项规定不是在限制干部做事,而是在规范干部规矩做官、干净做事。可惜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以此作为懒政怠政的挡箭牌。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正是鼓励干部放下包袱、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规定再多再好,不落实、假落实都是虚空,稍一松劲就会前功尽弃,反弹就会变本加厉,这是历史的教训。当下,“不敢”的氛围已经形成,要害在于抓常、抓细、抓长,让“不能”成为常态,让“不愿”成为自觉。这也是公众的殷切期待。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八项规定 干部 作风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