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文件规定“防记者”,官员有权这么任性吗
为回应市民对南京栖霞区物价局办事效率太低的投诉,记者前往探访,发现未到下班时间,该局不少工作人员已提前离开。记者遂向办公室负责人问询食堂的午饭时间。不料遭到一位官员指着鼻子的厉声喝斥,“你们记者就是这副德行”,还表示“有文件规定,必须预约才能采访”,随即将门砰地关上,记者被拒之门外。
而最近,还有一则河南记者在鹿邑县法院采访遭到打砸抢的新闻,所幸从涉事法警大队长开始,相关人事均受到免职及警告等处分。
问题是:面对记者的正常采访,官员和警员有权这么任性吗?
既然声称有“文件规定”,且让我们重温一下关于政务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是什么意见,这应该能管住各地那些莫须有的“文件”吧?
2016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指出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
对记者的训斥甚至拳脚相加,充满了权力的骄横。但是,对照中央《意见》,就能发现,那份“骄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至少有两条可以精准回击:“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公开服务事项,编制发布办事指南,简化优化办事流程,让群众不跑冤枉路,办事更明白、更舒心”;“发挥媒体作用……畅通采访渠道,积极为媒体采访提供便利”。
请问,作为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部门,一个执法部门,让群众办事舒心了吗?对媒体采访提供便利了吗?
如果真的对文件感兴趣,请不妨细读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从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的“五公开”工作机制,到解读、回应、传播平台、参与等环节,一一进行了细化。特别提及政务公开要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分值权重。
哎,这么一目了然的重要文件,怎么都入不了这位南京官员的法眼呢?李克强总理再三强调的“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难道她真的一无所知吗?一个食堂开饭时间的提问,能算是不予公开的保密“例外”吗?
其实难怪。一些政府官员习惯于在貌似负面事件出现时,本能地选择沉默、观望,对媒体则充满敌意,一律排斥。所以才会出现各种“防火防盗防记者”类雷人雷语。本意也许是想维护本地本部门形象,殊不知在每个官员头顶都有监视器的网络自媒体时代,反而损毁了政府形象,扩大了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而互信缘于透明,谣言止于公开。一个把公众关切啪地关在门外的基层部门,不可能赢得信任,更会伤及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和信誉。
任何人任何部门都有失误的可能。公众的质疑,恰恰是积极弥补缺失的正能量。唯有不懈的质疑,才会不断砥砺政务公开的速度与力度,才会在权威解疑中修复社会互信。如果对质疑和采访一概以关门对之,会大大增加信息有效沟通、社会有效管理、危机有效防范的成本,渐渐蚕食整个社会的互信基础,引发越来越躁动不安的集体性焦虑。唯有充分的政务公开,方能锻造政府坚实的公信力。
正像一位领导同志说的那样,“政务公开说到底,是政府与公众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是政民互动、政府与社会共治的一次制度性安排”。可能还有一些手中握有权力的官员,还不能适应这种调整,还没有意识到“任性的权力”正在被一个个“文件”管住,制度的笼子正在一项项改革中扎紧。
莫急,政绩考核的动真格,会让他们慢慢适应……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文件 官员 公开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