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穷尽一生追随党
——记我国心脏外科学奠基人苏鸿熙
这是一个神圣的时刻。2013年7月1日,一场特殊的入党仪式在解放军总医院干休所举行——我国心脏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99岁高龄的苏鸿熙坐在轮椅上,坚定地举起右拳,面向党旗庄严宣誓。“这一天来得虽然有些晚,但了却了我一生的心愿,此生无憾。”苏鸿熙说。
苏鸿熙近照 解放军总医院供图
辗转六国回到祖国
当代,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是心血管疾病,而阻击“第一杀手”的是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和搭桥手术。在中国,首先开展这两项手术的人是解放军总医院的军医苏鸿熙。
1949年8月,苏鸿熙等4位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接到赴美留学通知。时任南京市市长的刘伯承鼓励他们:“建设新中国需要大批人才,你们早去早回。”1949年12月初,苏鸿熙抵达美国芝加哥,开始7年的留学生涯。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是美国于1953年率先应用的。为了掌握体外循环手术以及体外循环机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苏鸿熙夜以继日地学习和研究。天道酬勤,至1956年,他已成为具有一定声望的心外科医生。这期间,苏鸿熙参观了3家开展体外循环手术的医院,自费购买了两台心肺机。这些举动,引起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警觉,并由此判断出他有回国的意图。
赤子报答祖国,不惜磨穿铁鞋。1956年,苏鸿熙夫妇与美国联邦调查局斗智斗勇,想方设法避开特务的盘查,带着省吃俭用购买的两台人工心肺机,辗转六国,耗时52天,行程近5万公里,回到祖国。
作出多项开拓性贡献
回国后不久,苏鸿熙即开展体外循环手术应用研究。他选人才,建队伍,打造了一支国际一流的心外科医疗团队。
1957年,苏鸿熙利用从美国带回的两台人工心肺机建起实验室。当年5月就在国内首次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动物实验;次年6月,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1963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造血管进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术。苏鸿熙这“三把火”,为我国心脏外科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为无数先心病、大血管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苏鸿熙还在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人工心肺机的结构要求和体外循环钾代谢规律及分段补钾方法。由于在心外科领域作出了多项开拓性贡献,苏鸿熙成为我国心脏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如今,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已在全国600多家医院开展,年手术量有数万例。手术的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心外科,已延伸到神经外科、气管手术、肿瘤手术、脏器移植、急诊抢救,成为救死扶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半个赤脚医生”
作为专家,苏鸿熙抢救了多少垂危病人,谁也记不清,但他当“赤脚医生”的佳话,一直在解放军总医院流传。
那是一个周末之夜,苏鸿熙正准备睡觉,接到病房值班室打来的电话,说科里刚刚收住一位患者,病情很严重,病况很复杂,请他马上到病房实施抢救。苏鸿熙撂下电话,顾不上穿袜子,套上鞋就往外冲。刚出楼门,一只鞋子甩丢了,他顾不上寻找,继续奔跑。赶到病房,他立刻诊断病情,旋即安排手术。更换手术衣时,大家才发现他是光着一只脚跑来的。由于抢救及时,手术顺利,病人得救了。术后,同事们风趣地对他说:“苏主任,您今天可当了回‘赤脚医生’了。”苏鸿熙诙谐地回答:“不对,是‘半个赤脚医生’。”
作为医生,苏鸿熙始终对待患者如亲人,凡是他手术后的病人,都要亲自守候48小时,直到度过危险期。有一位患者刚刚闯过手术关,尚未脱离危险。苏鸿熙对他尽心守候,措施之一是观察他的排尿量,根据尿量的多少判断体内循环等功能是否趋向好转。为了准确了解瓶中的尿量,身高1.8米的苏鸿熙毫不犹豫地趴在地上,目光平视液面的凹线。他数着瓶子上的刻度,对在场的医生护士说:“这样计量液体才是最准确的。”(记者 温庆生 见习记者 章文)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苏鸿熙 赤脚医生 入党仪式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