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骆郁廷:用思想点燃理想
“我生平寄迹过的地方不少,总要以这儿为最接近理想了……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教书的人,是有福了。”在郭沫若的笔下,武汉大学是一方“物外桃源”。在此躬耕30余载的骆郁廷教授,对此深以为然。
从大学生辅导员到校党委副书记,从基础理论问题到重大现实问题,骆郁廷始终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前沿,不断回应时代发展和学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骆郁廷
遇到哲学,“感受到思想的魅力”
“一边在农田里干活,一边听着广播里播放我写的稿子,心里美滋滋的。”每当回想起这一幕,骆郁廷总是感慨人生际遇的难以捉摸。
1974年7月,骆郁廷高中毕业。作为回乡知青,他来到武汉市洪山区的农村参加生产劳动。不久,思维敏捷、文笔不错的他被公社看中,选拔为宣传干事。就这样,农忙之余,他开始为公社撰写新闻报道和宣传文章,也在不经意间与思想政治工作结缘。
那段时光虽然清苦,骆郁廷却乐在其中。“有时上午还打着赤脚在地里劳作,下午就穿着凉鞋跑到市礼堂听报告。我至今仍记得,参加区理论培训获赠马列经典著作时如获至宝的心情。也是从那时起,我对哲学逐渐产生了兴趣。”他回忆。
每当夜幕降临,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读书总能令骆郁廷精神焕发。“我最爱读毛泽东的军事哲学著作,那些闪耀着辩证法光芒的话语,让我感受到思想的魅力,带给我观察世界的新视角;马列著作尽管深奥难懂,但几番钻研之后的豁然开朗,激励着我继续读下去。”
哲学著作读得多了,骆郁廷便发现,自己过去只是文笔顺畅,思想却并不深刻,要想将现实问题谈得更透彻,就必须增强哲学功底,但仅靠自学,显然不行。正在苦闷之际,传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政治没怎么复习”,他就顺利考入了心仪已久的武汉大学哲学系。
骆郁廷如鱼得水,他有太多的问题等待解答,4年的大学生活,他自认没有浪费一丝光阴。令他没想到的是,得益于过去的经历,四年级时,他还被系里安排担任了一年级学生的辅导员。这在当时的武汉大学,还仅此一例。毕业后,他留在了校党委宣传部工作。
彼时的宣传部,还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这里,骆郁廷遇到了自己人生和学术道路的领路人——时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郑永廷教授。“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就必须结合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多提炼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具体工作。”他经常叮嘱骆郁廷。
郑永廷的话,骆郁廷铭记于心。此后,不管在哪个岗位、担任何种职务,他始终坚持把管理和业务相结合。“开会、处理事务、写东西做研究一轮换,对我来说就是休息了。”他笑谈,所谓“挤时间”,就是“转换劳动方式”。
在郑永廷的指导下,1983年,骆郁廷以“伍珞轩”为笔名撰写了《坚持又红又专培养合格人才》的论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成为他留校后的第一篇理论文章。之后,他又参与撰写了《人际关系学》等畅销一时的著作,走上了边工作边研究的道路。
潜精研思:“把理想变为激发前进的精神动力”
“做学问就得有‘把壶底烧穿’的精神!”骆郁廷写博士论文时过于入神,多次忘记炉子上正在烧水的壶,最终壶底被烧坏的故事不胫而走,在思想政治理论界一时传为美谈。而这篇博士论文,就是《精神动力论》。
1998年,骆郁廷跟随郑永廷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来自于他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察与思考。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人的活动会受到理想信念的指导、牵引与推动。有的人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有的人却无精打采、蹉跎时光。原因何在?这与他们有没有理想信念、有没有精神动力密切相关。‘精神动力’很多人都在谈,但遗憾的是,一些深层次理论问题如内涵、规律、开发,却没有人深究。”骆郁廷的选题既有现实意义,又颇有难度。
而就在4年前,骆郁廷已担任了合校后的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党委书记一职。有人劝他:“你工作那么忙,论文还是选择简单一点、理论性弱一点的题目为好。”骆郁廷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个选题与他的哲学背景、工作实际以及思政专业都有关联,“理应大胆探索”。
“读博期间,我真正实现了学术上质的飞跃,《精神动力论》无疑是一座界碑。”多年以后,回顾自己的学术历程,骆郁廷坦言。
孤灯清茶,见证了骆郁廷一个个不眠之夜;海量文献,记录着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骆郁廷在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的理论、中国古代和西方有关精神动力的学说进行系统梳理和挖掘的基础上,把精神动力的研究分为基本依据、基础理论和动力开发三个紧密关联的部分,层层递进、娓娓道来。他对精神动力的结构分析及规律探索,至今仍为业界称道。
“本书既不是就事论事的琐屑之论,又不是不着边际的泛泛之谈,而是熔理论与实践于一炉的深造有得之作。”我国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在为本书撰写的评论中指出。
“精神动力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加大精神资源的开发,激发人们内在的精神动力,把社会的精神合力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合力,不断推动实践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骆郁廷感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在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我们的共同理想,进而把理想变为激发前进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更加需要用精神动力激励全国人民!”
学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掌握群众”
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是可有可无,还是必不可少?有些人提出疑问。在骆郁廷看来,之所以出现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根源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础没有打牢。多年来,他的很多研究都是围绕基础理论展开,旨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含量”,使这个学科真正“立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从教育学角度理解,而要放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全局中考虑;不仅要深入认识领域,还要深入实践领域乃至价值领域;不能仅局限于人的发展,还要着眼于社会的发展。”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掌握群众。”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轰动全球。对此,骆郁廷给出了中国学者的阐释。
“精神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软实力。软实力的提升需要跨学科、多学科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这方面义不容辞。”多年来,骆郁廷和同事们深耕这一领域,相继发表了《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等重要文章,出版了《文化软实力:战略、结构与路径》等专著,社会反响强烈。2016年6月5日,骆郁廷担任主编的《文化软实力研究》杂志正式创刊,为展示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提供了一个高端学术平台。
近年来,骆郁廷积极投身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他参与撰写《德育原理》教材,投身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和高校青年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跟踪研究。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和转型升级鼓与呼,也针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乱象,旗帜鲜明地进行批驳。他以《大学的课堂与教师的使命》为题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不能“只强调大学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没看到大学课堂是价值引领的阵地;只看到教师教书的责任,没看到教师育人的使命。”
在学生眼中,骆郁廷是最具亲和力的老师,他关心学生,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愿意“出出主意”;在青年学者心里,骆郁廷是温润的长者,总给他们带来学术上的提携和思想上的启发。“‘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从事学术研究,一定要有踏实的态度、淡泊的心境。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人,难以成为真正有影响的学者。”骆郁廷殷殷期待寄后学。(记者 王琎)
专家名片
骆郁廷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骆郁廷 用思想点燃理想 哲学 精神动力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