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叶朗:大学生要有大格局
北京大学燕南园56号院,曾是科学名家、北大老校长周培源先生的居所。如今的56号院,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的所在地。当年爱花的周先生种下许多樱花树,美学中心入驻10多年来,院子里又种了白桃、玉兰、海棠、牡丹、芍药和许多竹子。
叶朗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朗近日在这里接受记者采访,他指着南边偏西的57号院说,那是冯友兰先生的故居、即“三松堂”;西边的60号院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故居。燕南园还曾经居住过马寅初、汤用彤、向达、翦伯赞、朱光潜、冰心吴文藻夫妇、侯仁之等等诸多学术大师。随着这些大师仙归道山,学校的一些研究机构等陆续搬进来。
走进燕南园,进入56号院,静美之感油然而生。怎样进一步正确认识美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怎样积极开展美育?如何扩大美育优质资源的覆盖面?积40年研究美育之功、常年为学生开设多门美学课程的叶朗教授,对记者畅谈自己的感悟和实践。
燕南园海棠依旧,这里是的重镇
记者:您有一篇文章和一本书的名字均为《燕南园海棠依旧》,北京大学燕南园赓续着怎样的人文传统和高远的精神境界追求?
叶朗:燕南园是北大学术积淀最深厚的地方,在这里住过的学术大师,构成了一种人文环境、一种精神氛围,其灵魂是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一种人生的神圣性。冯友兰先生曾用“欲罢不能”的学术创造来说明人类文明“真火”燃烧不灭的原因,“欲罢不能”体现高远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的神圣性。
单就56号院来说,在开展美学与美育研究方面,个人项目有95岁高龄的张世英先生的十卷本《文集》,还有许多研究美学基本理论、研究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研究西方美学的著作,集体项目有历时25年、200多位学者参与、近1800万字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中国美学通史》《中国艺术批评通史》3套多卷本著作。我们还在56号院举办“美学散步文化沙龙”,邀请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参加。
记者:您现在还担任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经同时担任北大哲学系、宗教学系和艺术学系的主任,还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您的《美在意象》《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等著作为新时期的中国美学美育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著作大都与燕南园有关联。燕南园是否关系大学的某种使命?
叶朗:北大许多学术大师的传世经典著作都写作于燕南园。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大学生,也引导整个社会,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这种精神追求给我们的人生注入了一种严肃性和神圣性,使人们生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生发出对宇宙人生无限的爱。北京大学由蔡元培开创的人文传统及艺术教育传统没有中断。燕南园海棠依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性格,美育有不可替代性
记者:如何认识美育在育人中的独特功能?
叶朗:中国古人认为,德育是“礼”的教育,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在规范性的教育中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美育是“乐”的教育,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的精神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德育和美育的关系是“礼乐相济”,也就是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美育可以使人通过审美活动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所以美育对于培育健康的人格和创新人才有着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过去在大学教育中,我们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我们不注重引导青年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古典课程、人文课程、艺术课程受歧视、受排挤,人的创造力、想象力被压抑,人的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感得不到启迪。我们的眼光必须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遮蔽中解放出来。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是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时代问题。大学教育不能等同于职业教育,许多高校招生咨询会上,家长及考生最关心“这个专业好找工作吗、工资待遇高吗、能否出国”等问题,过于功利。我们现在不重视从小培养学生们热爱中华优秀文化,如果青少年从小都是接触文化垃圾,那他们就很难再接受经典了。
我们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培养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杰出人才,要求我们培养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富有创造力的巨人。大学生要有大格局,在这个意义上美育的作用比较明显。美育就是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具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这是美育的最终意义,也是所有人文教育的目标。这对于一个人成就事业、成就学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增长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说,美育、人文艺术教育的直接帮助好像不明显,但从培养思维能力方面,从性格方面,以及从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来说,这正是美育、人文艺术教育的独特功能,这是从孔子一直到蔡元培所一贯强调的。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推动文理交融,推动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扩大美育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记者:现代互联网技术对教育包括美育方面优质资源的共享,产生巨大正能量,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上有何探索?
叶朗:我们这个时代是高科技的时代,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媒介,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我们的美育和艺术教育也应该体现这种“互联网+”的时代要求。去年,在教育部的引领下,由北京大学牵头,我们策划和制作了一门网络共享课(国外叫慕课),名称是《艺术与审美》,我自己讲其中的两讲,内容分别是“美育”和“人生境界”。这门课受到大学生热烈欢迎,目前,全国各地已有500所高校,超过16万学生选这门课。
记者:未来您将怎样推进网络共享课,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
叶朗:我们现在正在策划和制作一个系列的“人文艺术网络共享课”,第一阶段开设4门课:《昆曲经典艺术欣赏》《伟大的〈红楼梦〉》《敦煌的艺术》《世界著名博物馆的艺术经典》。这4门课已于今年下半年开始录制,计划2017年2月上线。授课老师聘请北京大学和国内高等院校的著名教授,同时也聘请文化领域和艺术界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我们请白先勇、蔡正仁等10多位著名昆曲艺术家和学者来讲昆曲,我们请王蒙等10多位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来讲《红楼梦》,我们请樊锦诗等10多位长期在敦煌工作的学者来讲敦煌。
这种新型人文艺术通识课的主要特点是,在网上面向全国高校开课,覆盖面大;课程内容要求有普及性和趣味性,又有思想性和学术的深度;在传播人文艺术知识的同时,要传播健康、高雅、纯正的趣味和格调。
通过文学艺术系列课程,我们在高校中进一步营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浓厚氛围。俄罗斯的大学生一定要读普希金、莱蒙托夫,一定要读《战争与和平》;中国的大学生一定要读唐诗宋词,一定要读《红楼梦》,一定要知道敦煌,一定要知道昆曲。我们要引导我们的大学生接近中华文化的经典,使他们熟悉经典,阅读经典,欣赏经典,热爱经典,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的认识和体验,深化他们的中国文化的根基意识。经典的作用不可替代,经典的地位不可动摇。当然,我们也要引导大学生具有国际眼光,使他们热爱全人类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
利用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加强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我们贯彻中央精神的一种尝试,也是回应时代呼唤的一种尝试,今后还要继续开设这方面的课程。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叶朗 大学生 大格局 现代互联网技术 美学 美育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