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19世纪知名建筑设计师索恩的收藏
如果伦敦有“鬼魂”,那它一定飘荡在约翰·索恩爵士的故居里。而且,它一定就是索恩先生本人的“魂儿”。
索恩是英国19世纪知名的建筑设计师,擅长新古典主义,伦敦地标建筑英格兰银行大楼就是他的杰作。这个砖瓦匠的儿子最得意的作品应该是他那套伦敦市中心的居所,因为这座由他亲自设计、三栋房子改建而成的大宅里,放着他游历世界各地搜罗来的奇珍异宝。
随意走进一间屋子都满满当当:迎面通常是一整柜精装版旧书,其中想必有摩洛哥羊皮包裹的西塞罗著作和镀金切口的中世纪祈祷书,书柜顶上摆放一排描绘着赫耳墨斯和百眼巨人阿耳戈斯的古希腊黑陶罐;屋子正中支起的玻璃柜陈列几十枚可能由17世纪工匠精心打造的骨瓷胸针,壁炉上架起几层隔板,码放几件中国明代青花瓷器、地中海附近觅到的石柱头残件或是拿破仑和彼得大帝曾佩戴的手枪;转身时可得小心,别碰了索恩钟爱的雅典神庙模型或是本属于约克公爵的天文钟表;目光无处安放,只能随着脚步不断从墙上特纳、贺加斯的油画跳到索恩在皇家艺术学院的同事们赠送给他的一幅幅手稿上。这么说吧,阳光从老房子的穹顶玻璃射进来,光线所及之处就有索恩的藏品。
按照索恩的遗愿,他的这栋房子改建成博物馆,免费开放,条件是所有藏品保持原样。也就是说,走进这间博物馆,你所看到的和当年索恩看到的一模一样。其实你丝毫感觉不到这是博物馆,仿佛它和隔壁的屋子一样,都还住着人,只是它的主人已经离开200年了。
穿行在藏品之间,我仿佛看到,索恩仍坐在屋里,边喝下午茶,边环顾他那些穷其一生搜集来的宝贝。我也仿佛听到了他和妻子的对话:
“亲爱的,你看这新买的大理石雕像该放在哪儿?”
“我看最好放在地下室你那石棺里,反正我们的餐厅和卧室是塞不下了。”
“那可是塞地一世国王的石棺,大英博物馆都因为它要价2000镑买不起,你却用它装雕像!”
索恩把英国人爱收藏的这一民族特性展示到了极致。不少英国人都爱在家里摆些古玩旧物,从版画油画到银器茶具,五花八门。而皇室历史上就是英国全民收藏的驱动力,乔治五世是疯狂的集邮爱好者,而温莎宫殿里还藏有世界上最多的达芬奇手稿和法国顶级宫殿瓷器。英国如果不是世界上博物馆最多的国家,那也是博物馆密度最高的国家。
英国人爱收藏,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解释。比如1066年诺曼征服后,英国本土再也没有被外族占领过,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暴力革命,长期的社会稳定让文物得以流传;比如,海外殖民让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被掠夺到英国;比如,英国有发达的文物估价和流通体系,拍卖网站、专业交流会、跳蚤市场等一应俱全;再比如,英国能工巧匠汇聚,瓷艺、制银、出版等又领先世界,精美工艺品层出不穷。
这些都是客观条件,索恩这样的英国人爱收藏,最重要的原因是:英国人对家庭特别眷恋。他们不像法国人或意大利人那样,流连于街头的咖啡店。英国人在下班路上去社区酒吧喝上一品脱啤酒,然后就回家去,躲进自己的屋子里,在火炉边把玩他们的藏品。
英国人梦想一种隐退而又不会寂寞的生活,所以人人都想要一栋房子,并且把自己的小世界精心装扮。他们甚至给每栋房子都起一个名字,而不愿只用乏味的门牌号来称呼它。英国人很适应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这可能是因为英国的潮湿空气、持续阴天和漫长冬夜让他们更愿意待在家里。我甚至也怀疑,这与英国的骑士精神有关,摆满心爱物件的家就是英国人的城堡,就是索恩爵士那样的“魂儿”出没之地。(桂涛)
编辑:陈佳
关键词:19世纪 知名建筑设计师 索恩的收藏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