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与香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语言相通、文化同源,这为粤港两地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夯实了坚定有力的基础。针对目前一些香港青年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迷失,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的两岸青年交流策略,切实增强青年交流工作对香港青年的持续正面影响力。”广东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在香港长期从事社团领导工作的广东省政协常委古尔夫提出建议。
在古尔夫看来,当前的两地青年交流存在过分追求规模和“新闻效应”现象,万人、千人的大型两地青年交流项目并不鲜见,容易陷入“座谈、参观、旅游”的三段式窠臼,两地青年聚在一起,缺乏深入交流,后续的持久交流与效果测评更是缺乏。
“青年交流活动的意义在于建立两地青年人之间的互信,从而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打下坚实的基础。”古尔夫认为,在两地青年交流过程中,官方一直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这种做法容易导致活动从对港工作大局出发,对青年的需求考量不足。“我们调查发现,香港青年比较注重个人成长,参加活动倾向于‘实习实践类活动’‘与专业人士交流’,但这类活动目前举办较少。另外,官方色彩过浓,容易招来反对派媒体混淆视听的污蔑和攻击。”古尔夫提出,从当前香港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来看,由非官方代表的民间组织来组织活动,对青少年群体而言更具有凝聚力与召集力。
根据广东省团委联络部“穗港青少年交流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有54.8%的香港青年从未到过内地参加交流活动,当前的青年交流活动的覆盖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目前两地青年交流活动以大中专学生为主,应根据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策划活动,加大对中小学生的交流力度。
古尔夫建议粤港青年保持整体交流规模的同时,重视更具深度的、更加精致的、更能拓宽视野的两地青年活动。“如每场活动宜安排一定数量的内地青年志愿者同行同住,通过多日的朝夕相处和日常交流,增进两岸青年学生之间的友谊,使两岸青年发现彼此间更多的共同语言。重视互联网新媒体社交平台在两岸青年交流中的作用,让活动有时限,联谊无时限。”
此外,古尔夫还建议,要充分重视非政府组织、青年社团、网络传媒等在两岸青年交流中的积极作用,在粤港交流事务中,加强青年在交流活动中的自主性;同时建议采取政府投入与社会赞助相结合的形式,对民间力量举办的各种由两地青年参与的以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予以资助和支持。应该关注香港草根阶层青年和社会青年中优秀分子,根据不同需求开展丰富的青年交流活动。(记者 林仪 揭春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