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油、面、糖:自制春节零食里的怀旧“年味儿”
新华社记者
在澳门老城区下环街市穿梭几个胡同,就来到了“牛记油器”。这家店铺里的“油器”,起源于店主为自家孩子制作的小零嘴,因为受到邻里的欢迎而开店售卖。几十年来,每到春节便顾客盈门。
吴泽霖是“牛记油器”第三代传人,30岁的他脑海中一直有这样一幅画面:70多年前,祖父吴义牛在春节前夕推着小车沿街叫卖自制的油器零食——糖环、脆角、煎堆……咽着口水的孩子们追着小车整街地跑着,跳着。
他口中的“”,是用面粉、白糖等食材捏成莲花的形状,放到油锅里炸脆而成。脆角、煎堆、牛耳仔、豆沙角等也都与之类似。
这些食品有个共性,就是油、甜、脆。“我们这里春节的时候有一句吉利话,叫做‘家肥屋润’。人们希望在春节的时候多一点油水、多一些甜蜜,来年能过上‘家肥屋润’的好日子。”吴泽霖介绍道。
关于店里诸多“油器”的来头,吴泽霖说,也并不是祖父发明的,而是祖父早年在内地学习得来的。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港澳地区,普通人家的日子都过得清苦,但这并不降低人们对传统佳节的重视程度。
父母为了让孩子吃得好一些,只能自己动手。于是,嘴馋的孩子们只要出门串巷,便能“捞”到味道各异的别家零食。
不仅在澳门,“油器”同样是香港人必不可少的春节美味。在当地人的记忆中,大多春节零食都是油炸的,取其金黄色,寓意金银满屋。大人小孩都会参与零食制作过程,孩子们还会专门为糖环捏个记号,方便认出自己的作品。
事实上,在大多数中国人记忆里,从前年节期间的自制零食都离不开油、面和糖这三宝。个中意味,大抵除了物资匮乏时期难得一饱口福之外,就是对新年生活的愿景:甜甜蜜蜜、油水富足。
大年初一,西安市蓝田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食街上人群熙熙攘攘,许多游客都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过年的味道”。其中,售卖“面馃子”的摊点前更是排起了长龙。
面馃子是将擀好的面片用刀切割成各种不同的形状:菱形、三角形、“花”形等,再放入油锅中炸制而成。
摊主赵成军介绍,制作好面馃子的要求很高,不仅要用上好的面粉、精糖,还很讲究揉面、擀面的力度,更要掌握火候,炸的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金黄焦脆是最好的。
“小时候家里穷,油和白面都很少见。”赵成军告诉我们,“面馃子简直是难得一见的美味,过年都不一定吃得上,每到腊月底就开始馋了。”
和赵成军对面馃子的渴望类似,西藏的强珍大姐小时候最盼望过年能吃上香脆的“卡赛”——意即“零食”,这是西藏群众过年必备的一种油炸面点。但由于当时商业不发达,很少有出售的,家里也很少做,更没有现在这么多口味。
十多年前,强珍学会了炸制“卡赛”的手艺,不仅满足自家过年的需求,还能拿到集市上销售。强珍大姐的摊位就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繁华路段的年货市场上,足足有10多米长。她做的“卡赛”有8种花样,色泽鲜艳、酥脆香甜。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美食,如今很是畅销。
在澳门的“牛记油器”,因为生意好,平时只有吴泽霖和父亲两人的小铺,在年关前又请了岳父、岳母来帮忙。一家人早上六点钟就开始点火生炉,直到傍晚时才打烊休息。
起早贪黑,利润也薄,但吴泽霖说:“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延续一种我们已经习惯成自然的生活模式。很多老街坊在我们这里买了30多年的糖环。我来做,他们来买,年年岁岁不断,我觉得挺幸福。”
“人们越来越富,大多数人家不再自己做‘卡赛’了,都是买来吃。去年,面和油都涨价了,不过我们家的‘卡赛’没有涨价。”对于强珍来说,卡赛不仅是商品,亦是一种美好的情结。
“现在的人天天吃高热量食品,面和油早都不稀罕了。”赵成军说,“不过,这几年各地的传统小吃街建了很多,人们又开始怀念面馃子,怀念老早的‘年味儿’。”(记者:朱昊晨 刘畅 白少波 张雅诗)
编辑:梁霄
关键词:零食 春节 年味儿


多彩迎新春
埃及展出从英国追回失窃浮雕文物
世行行长金墉将提前卸任
脱欧与时间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穆罕默德五世辞职
白宫与民主党磋商未果 美政府“停摆”继续
2019个雪人亮相冰城
合肥:红红火火庆元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