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黑榜”上的旅游城市如何“洗”白
要“洗”白一座被个别恶性事件污染的城市,需要方方面面都能端正认识;而不把旅游纠纷当“小事”,敢于直面问题,正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春节期间发生几起恶性事件,让丽江获得了如潮差评。有个网络热传的段子是这样说的:“去丽江旅游攻略:先买一份人身保险,家里没个百八十亿的,雇不起保镖的,请不起律师的,都不用去丽江旅游了;如果真的挨了打,先打119,火警来的速度特别快,再打120,最后发微博上热搜就可以了——比报警管用。”
言辞夸张的网络段子,自然不必太当真。但看到丽江在今年春节期间被媒体和网友“口诛笔伐”,估计很多人都会想起前几年同样遭痛骂的三亚、青岛和哈尔滨。过去的经验表明,当一座旅游城市被写入各种满是“槽点”和“黑点”的段子,基本意味着它的口碑已毁得差不多,甚至上了很多游客心中的“黑榜”。
口碑决定人气,客流影响收入,这就是旅游城市的宿命。眼看丽江在舆论场的形象日趋负面,当地政府部门、旅游产业链上的商家乃至普通市民,恐怕都会心急如焚。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云南省省长最近特别强调“旅游产业对云南至关重要”,为何丽江市委书记在千人大会上说“在丽江涉旅的事情没有小事”。
在“洗”白城市形象的时候,我们见识过不少自作聪明的昏招。比如,有的地方笃信公众很健忘,以为大家很快就会把某些恶性事件忘得一干二净,然后继续心无芥蒂地来“送钱”;比如,有的地方过于迷信“舆论战术”,以为把舆论之水搅浑就能混淆是非——女游客在丽江被围殴至毁容,疑似打人者曾发微博称受害人被围殴缘于其辱骂丽江,后来又有指责被害人作风放荡的文章在网上流传。
相较而言,地方官员公开“放狠话”,启动“无‘下不为例’”的整治行动,至少表明了一种积极的姿态。毕竟,近期密集的媒体聚焦与网络炮轰,将丽江旅游行业的诸多乱象置于显微镜之下,让外界看到了旖旎风景之下的不堪,确实会让地方官员感到“事态严重”,更会让他们担心旅游经济受冲击。但是,知耻而后勇,不把司空见惯的旅游纠纷当“小事”,敢于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看丽江,想三亚。几年前,三亚和如今的丽江一样负面新闻缠身,但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整治行动,打了一场自我救赎的翻身仗。成立全国首支旅游警察支队、市民游客中心推出“一站式服务”、成立旅游巡回法庭调解纠纷、对酒店实施限价令、节未到而整治先行……三亚的很多做法都值得借鉴。这也表明,只要有摘掉负面标签的决心,有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有持之以恒整肃乱象的恒心,是能重新赢得认可的。
要“洗”白一座被个别恶性事件污染的城市,也需要方方面面都能端正认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车站、机场和景区门口趴活“欺生”的“黑出租”,以为自己只是每笔多赚了几十块钱,却不知道这会败坏游客对整座城市的印象;在菜单上挖坑宰客的饭店老板,在为自己的精明沾沾自喜之时,根本想不到离谱的“天价菜单”已经被游客晒到微博和朋友圈;那些把意欲讲理的游客打得鼻青脸肿的黑导游、黑商家,哪里知道自己挥出的每一拳,其实都是在砸旅游城市的招牌……
“一只38元的大虾,就足以毁掉几亿元打造的‘好客山东’形象。”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要花几年几十年才能塑造好,但一夜之间就可能碎成粉末。招牌一旦毁了,任何一个在这座城市生活、工作的人都是受害者。想重塑形象,需要地方政府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并通过各种政策教育,引导大家别做那只毁坏堤坝的“蚂蚁”。
乐见丽江为整顿旅游乱象召开千人大会,但愿他们能把整治措施落细落实,持之以恒,让丽江永远内外兼“丽”。(易艳刚)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丽江 旅游 旅游城市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